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8-05 01:07聯合報 王順民/文化大學社會福利所教授


志工老化,排班吃緊,全台廿四個生命線協會有七個無法固定提供廿四小時服務。圖/國際...
志工老化,排班吃緊,全台廿四個生命線協會有七個無法固定提供廿四小時服務。圖/國際生命線台灣總會提供
聯合報報導,全台各地生命線協會協談志工都面臨人力短缺;生命線本身也有「M型」發展樣態,亦即各地協會的體質差異大,致使服務品質有所落差,以至於在會務發展、志工排班及協談品質,均有結構性困境。
事實上,公民社會的力量,早已讓台灣的自願工作及其人群服務,產生面貌與圖像的改變;從傳統型到當代型,從出錢出力到人金智慧流的對照。凸顯大多數的非營利組織或公益團體,還是以守成為運作軸線,如此,與時俱變的應變能力和對策,便是該議題須針砭之處。

小自生命線,大到整個台灣非營利組織的生態環境,已成為一種M型,乃至於L型的兩極或偏態發展樣態。就此而言,相應於環境脈絡變遷的社會需求,公益團體應如何從抽象的使命必達,落實於工具範疇兼備的策略性規劃?無疑地,除服務技能的精進外,攸關到組織的人力、物力、財力、資訊、行銷、計畫力、組織力、管控力、願景規劃能力等,顯示從自願組織到志工服務的專業化變革工程,已不再只是限縮於恆心、愛心與耐心的道德指稱,而更需要跨域專業整合。

其次,協談志工M型化現象,一方面指的是從總會到分會之間的隸屬關係與權利義務,這也是當前眾多非營利組織的重要變革議題。畢竟,無論是和合、抑或分離的關注重點,癥結點還是在於包括人力、錢財、題材與智材等的建制化作為,以嚴肅看待眾多公益團體本身的脆弱體質;連帶地,如何因勢利導檢視當代非營利組織,諸如從本質到性質、從管理到經營、從促銷到行銷、從責任到責信、從需求評估到創新方案,以及從實徵取向到擴散仿效等的屬性特徵,多少描繪非營利組織發展及其人群服務的演進軌跡,還是偏向於某種低度發展水準;協談志工的M型化事實,又豈止是某一特定協會的運作困境,已然成為自願性部門發展性危機的警訊。

最後,不宜誇大非營利組織所能做到的,抑或是低估政府所應該做的,生命線承載某種協談諮商的典範表徵,在當前變遷快速的社會下,應該要有新的典範移轉。

誠然,非營利組織存在的目的,是在於消滅自己;只不過,弔詭的卻是非營利組織本身的宗旨使命,經常都是神聖不可及的。就此而言,如何為自己設置停損點,反而是公益團體的變革課題所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