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自已做醫生 治療生活習慣病
2015-08-05 02:52:52 經濟日報 王欽堂

圖/麥口
分享晚上7點多了,這家大型區域醫院的門診仍然擠滿看病的人潮。根據健保署資料,台灣每天有200萬人次門診,也就是全台灣每天有十分之一的人在看病拿藥,平均每人每年就醫次數高達15次。這是現行健保制度下,符合「人性」行為所造就的醫療盛況。
然而,幾乎沒有限制的健保醫療資源,大家就會多多消費,而醫療機構也樂於配合大開門診來爭搶「病人」。我眼前所見,或就是整個台灣醫療現況的縮影。

急慢症交錯 現代醫學矛盾

母親因為跌倒骨折,合併胃出血,住進了這家區域醫院。住院期間,見證了台灣現有醫療體系的許多問題。

母親長期在這家醫院就醫拿藥,而每看一科,醫師就開了許多藥給她,幾年幾個科別下來,竟然每天要吃十幾種藥物。

骨折及胃出血都是屬於急症。當天從急診部門進入後,經過一連串的止血、輸血及手術,果然發揮了西醫最擅長的急重症醫療功能。然而,母親長期被診斷所謂睡眠障礙及高血壓等問題卻從來沒有根治過,現在反而又製造出更多的問題。骨折是吃了安眠藥起床時跌下床的「意外」,而胃出血推測和她長期吃的藥有關。

因為處理慢性病,卻又衍生出急性病,這就是現代主流醫學的矛盾。西醫所謂的對抗式療法,就是對抗緊急、有生命威脅的急重症。而對慢性疾病或現代人常見的各種「生活習慣病」,卻不是一種有效根治的方法。但人們期待它能解決所有問題,是非常不務實的事。

住院期間,從病房類型、手術材料、藥物等,每一項都有健保和自費之分。甚至醫師告訴我,有些藥健保只能給一顆,但是要有「療效」需要兩顆,因此另一顆要自費。果真如最近媒體對健保藥物問題的調查,「在健保制度現況下,一顆藥物竟比一顆糖果便宜」。醫療機構將「藥價差」當作營收主要來源,拚命擠壓藥廠利潤。而藥廠在沒有利潤的情況下,需落實「成本管控」才能活,因此藥效就大打折扣了。

除了藥品之外,最近有一則食品的新聞受到矚目。

美將禁反式脂肪 值得省思

美國今年6月宣布,3年內也就是2018年要全面禁止「反式脂肪」的使用,而世界衛生組織則是目標在2025年完全停用人工反式脂肪。美國食物藥品管理局(FDA)官員說,「我們這樣做是因為我們認為時機成熟了,要逐步掃除飲食中的反式脂肪。」

據調查,過半數國人不清楚什麼是反式脂肪。反式脂肪是植物油經過氫化(Hydrolation)處理後,使得脂肪酸的結構比天然脂肪(順式脂肪酸)更硬朗而穩定,成為耐高溫、耐油炸、不易劣質化的固態油脂。

反式脂肪耐熱的特性使它廣泛地被應用在許多食品中。舉凡炸油、烘焙製品、甜點、麵包、三明治、炸薯條、烤酥油、乳瑪琳、奶精等等,都可能是反式脂肪的最佳舞台。

而市售食品辨別有無使用反式脂肪,可從包裝成分標示來判斷。「氫化」、「半氫化」、「硬化」、「精製植物油」、「轉化油」、「烤酥油」、「起酥油」或是英文「Hydrogenated」等都是指反式脂肪。

正確飲食觀 防範健康殺手

研究證實每天只要攝取4到5公克的反式脂肪,罹患冠狀動脈等心臟病的機率將提升數倍。美國每年約有61萬人死於心臟病,占了死亡總人數25%,其中冠狀動脈心臟病就奪走37萬人的生命,更是占心臟病患者超過一半以上。

先進國家已經認知到反式脂肪對人體健康的嚴重威脅,台灣政府和民眾可都要加把勁了!

醫療可以拯救我們的生命,卻也可能衍生更多的問題;美味的食品帶給我們快樂,卻也帶給我們疾病的威脅。少醫療、多健康飲食,也許就是一種明智的權衡。

(作者是哈佛健診健康管理事業董事長)

管理陀飛輪/同理心 從自我審視開始
2015-08-05 02:52:53 經濟日報 邢憲生
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女性友人分享,「在人與人的互動過程中,最關鍵的因素就在於同理心的發揮,也就是所謂的換位思考。我們若能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事情,了解對方的想法與需求,自然能降低彼此在意圖與解讀上的歧異,增加溝通的有效度。」

「可是這很難做到耶」,有朋友抗議,「畢竟每個人的想法與需求都大不相同,而且會因為所處的環境而有所改變,甚至連我們自己都搞不清楚。想要有同理心,談何容易?」「那是因為你的主觀意識太強,所以才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這時,抗議的朋友笑著打岔,「妳看,同理心有多麼難做到?妳說我很主觀,妳自己還不是一樣。」

記得之前有位同事,不但工作能力一流,而且待人也很和氣,最重要的是他和直屬主管非常的契合,是主管得力的左右手。我們一直認為,這位同事以後會是主管的接班人。

有一天,主管有事找同事。不知怎麼的,他不像往常一樣撥電話叫同事去他的辦公室,而是直接走到同事的辦公區。由於每個人的區域都是由半人高的隔板隔開,沒有什麼隔音的效果,因此主管和同事的對話,大家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

本來他們談什麼,大家並不在意,不過就是一些公事罷了。不料沒隔多久主管忽然提高了音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抱怨同事的辦公區大概是全公司最髒亂的,這不但反映了同事沒條理的特質,也影響了他整體績效的表現。他希望同事待會兒能好好整理一下,以便做大家的表率。

至於同事當下的反應,我們並沒有聽清楚。不過事後同事並沒有刻意地整理他的辦公區,似乎還是原來的樣子。有人去詢問原委時,這位同事很不滿地表示,主管是沒事找麻煩,不能體諒部屬,害他當眾出糗。

或許有人認為,保持辦公區的清潔,本來就是員工應該做的。因為主管跟同事熟,才會不分場合,有話直說。所以不是有沒有同理心的問題,而是同事想太多了。

不過在現實中,那些沒有顧到對方感受的言行所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不分關係深淺的。事實上,對愈熟的人,我們愈會肆無忌憚地缺乏同理心。因為我們總認為,在堅實的關係下,對方會了解我們的用意,承受任何不當卻出自好意的言行。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彼此的關係可能因為自己的輕忽變質而不自知。

雖然能擁有同理心,了解對方的需求,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事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若能做到古人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實就已跨過了最基本的同理心門檻。

由於喜歡的事物因人而異,這我們很難去了解,但是別人不喜歡的,跟我們討厭的卻有很多的雷同之處。例如,我們不喜歡在公開場合被人指責或是奚落,我們討厭主管言而無信或是言行不一,我們不喜歡部屬不負責或是主管沒有肩膀,我們討厭無論結果如何總是被指責、批評…。這些令自己厭惡的事,往往同樣被其他人所唾棄。

假如我們能審視自己不想要的,同時也確定沒有用在別人的身上,那麼雖然無法做到百分百的同理心,但是一些重大的誤解必定可以避免。事實上,這八個字不但是主管可在工作場合中與部屬建立正向信任關係的有效做法,也是所有人處世待人的基本準則。至於運用之妙,就存乎一心了。

(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


電子商戰/3C實體店三路並進 擺脫展示廳困局
2015-08-05 02:52:53 經濟日報 劉育昇、鄭兆倫
上網看看評價,找一天去3C賣場看看實物,最後回到網路上訂貨、付款、等著東西送到家裡來,這是現代人購買3C產品的新模式。

網路購物挾著品項眾多、價格較低、結帳便利、宅配到府等多項優勢,將傳統實體購物賣場變成了單純「看看現貨而不購買」的展示間,這就是令全球實體零售店面嚴陣以待的「展示廳現象」,迎戰此一現象,短期建議加值售後服務,長期則應建立「商品展示補貼制度」或「實體消費商圈」來應戰。

根據Visa發布的「Visa電子商務消費者調查報告」,台灣2014年消費者最常用電腦進行網購的商品第一、二名正是「電腦及家電」與「個人電子用品」。

而在零售業中受到「展示廳現象」最大衝擊的,就是台灣往年引以為傲、以「光華商場」(現為光華數位新天地)為代表形象的微型消費性電子商品零售業。

微型消費性電子商品零售業受「展示廳現象」衝擊最大的主要原因有六:

一、沒有獨有/特許商品,無法藉由獨占使顧客來店購買。

二、商品規格簡單,不需要實體店面店員深入解說也能購買。

三、商品不大,宅配成本低,方便電子商務結合物流配送。

四、商品有效期限長,不易因為倉儲或物流損壞。

五、商品規格固定,店面只負責賣出,無法加工/加值。

六、能夠由原製造商或電子商務平台提供產品保證與售後服務,不需店面保固。

廠商的出路在哪?綜觀全球實體零售業對應「展示廳現象」的經營策略,大略可分成五種:

一、更便宜:以網購業務補貼商場、收取商品展示補貼。

二、避免被比較:提供獨家商品(調整品項或生產自有商品)。

三、開放比較:店內提供比價服務提升來店數或滯客率、

四、提升實體空間價值:提供休閒、社交、教育活動空間與內容。

五、離開零售業:增加新業種(如增加餐飲服務)或轉型房東(如經營店中店收取租金)等。

然而受限於店面經營成本、銷售規模、店面大小等先天限制,對類似於「光華數位新天地」內經營的台灣微型3C零售業者,上述的策略多數難以執行。

舉例而言,受限店面大小,微型店家便極難改造店面成為能讓顧客久待的場所,除非整個藉由政府或出租地主外力改造整個商場/商圈,「提升實體空間價值」此一策略目標便不易達成。

演繹至此,台灣微型3C零售業者在短期間的轉型策略可能需要集中在藉由加值售後服務(例如代收原廠送修商品)的方式進行調整;長期來看則需與商品製造商或上游大盤商建立更完整的「商品展示補貼制度」,或者結合周邊民間或公部門整體商場/商圈,建立能夠提供停車、餐飲、休閒、零售、娛樂的「實體消費商圈」,受「展示廳現象」衝擊的台灣微型3C零售業者方有存續再戰的生機。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研究員、前研究員)



管理一點靈/林格曼效應
2015-08-05 02:52:53 經濟日報 馬克西米利安.林格曼(Maximilien Ringelmann,德國心理學家)
從拔河的實驗中,比較一個人、二個人、多人拔河時,參與的人數愈多,對參與者有什麼影響。結果發現,當拔河的人數增加,每個就會自然地出少一點力,人愈多,愈容易有偷懶的機會。

此效應也可以稱為「社會性逃逸」,對應經營管理上,團隊人數一多,個人就會認為自己不用負太多責任,偷懶一下也無妨。解決之道是任務細化,權責明確,讓每個員工都能意識到自己的重要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