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爭議/認識歷史 彼此尊重
2015-08-05 01:27:02 聯合報 苗其傑/牧師(竹縣竹北)
我的父親是抗日、反共的革命軍人,我的外祖父在日本時代是台籍參政菁英(擔任鄉助役)。在他們有生之年都彼此尊重立場差異,不會去醜化、否定或是刻意貶損對方。

不管日本是鬼子也好,是建設台灣的功臣也好,歷史就是這樣,端看你從哪個角度看。若是過去日本鬼子侵略殺人的歷史不可忘,為何我的叔叔在太行山參加剿匪游擊隊被殺是可以忘卻的?若是過去日本是鬼子就一直無法翻身,同樣的標準,為何過去是共匪,今天可以是同胞?

抗日或與日本戰爭過後,國軍高階將領就曾受教於過去跟他們打仗的日本將領(我的父親也在其中)。許多歷史若牽涉價值判斷,是跟描述的人跟讀的人所站的立場有關。我們不必否認描述者或是讀歷史者是有立場的,這本來就不可避免。

今天高中歷史課綱的問題,其實不在於從哪一個角度來看。我們教下一代讀歷史,其實是要誘發他們去發掘歷史事實的興趣,並且負責任地交代自己評斷歷史的標準是從哪裡來的。

從歷史教育的角度來說,教導下一代讀歷史,應當是鼓勵學生去多認識不同觀點的歷史事實,不是去抹煞當中的一段,或是任何一方的事實,而是讓他們有機會接觸更多的歷史事實。

或者讀到可歌可泣的抗日事蹟,或者讀到在日本殖民建設下,對台灣產生許多的貢獻;或者讀到國共鬥爭的歷史,或者讀到國共合作的歷史。要改的不是課綱,而是學測考試的方式,當考試領導教學時,課綱就成為必然。

在今日社會,歷史教學真的還要用課綱的方式嗎?當歷史考試要用「是非」(可能已經沒有這種考法了)或「選擇題」方式的時候,當歷史教育是期待一個標準的答案時,就一定會牽涉到意識型態,這就注定成為一個政治事件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