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每天沸騰的社會 何以推不動國家進步?

2015-08-05 01:26:59 聯合報 社論
教育部長與學生的課綱座談,以學生失望痛哭收場;議題隨即轉由立法院接手,別有盤算的政客企圖插上一腳,讓棘手的問題更顯複雜。反課綱學生的悲憤讓人動容,但歷史及教育問題要聽從少許抗爭學生的指揮,恐怕也是令人難以苟同的事。更大的問題是,每天沸沸揚揚如同沸騰的台灣,為何無法將爭議討論的熱量化為進步的動能,卻始終在原地踏步甚至向後倒退?


圖為反課綱學生在教部廣場前高喊撤課綱口號標語的激烈情形。報系資料照
分享
不可否認,課綱爭議的出現,是台灣社會認同的板塊壓力變化已到達某個能量釋放點,必然帶來震動。但是,如果我們還自認為是一個民主社會的話,教科書的課綱爭議,應該是由歷史學界、教師團體、乃至政治或社運團體提出討論,或透過法律程序提起訴訟,怎麼會讓高中生直接去衝撞教育部?這除顯示政府的行政、陳情或代議體制功能太不健全,也反映台灣民主政治只是虛有其表,有些機構不知自己的角色界線何在,許多公民未學會以正當手段表達訴求,卻只想藉特殊身分強迫別人接受其意見,媒體則熱中於煽風點火,這在在皆是民粹。

台灣社會的焦慮與躁動,其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早年內憂外患交加時代,即已如此。比較令人不安的是,近幾年社會上每天擾擾攘攘風波不斷,媒體上名嘴網軍七嘴八舌日夜批判,社會輿論如同一個熊熊燃燒的鍋爐;但是,這麼多的火力四面八方而來,卻無法累積為推動國家進步的能量,台灣反而節節倒退。這種現象,能不讓人憂心?

每天沸騰的輿論,卻無法推動社會前進,追根究柢,有幾項主要因素。第一,是議題的破碎化:類型繁多的媒體雖然反映了社會的多元意見,但許多時候炒作的只是假議題,利用片面、不準確的事實或旁生的枝節,製造社會的談資。表面上看,許多議題煞有介事,但經過釐清或驗證,卻是無事生非,但已平白浪費了公眾的時間和精力,例如三億男事件、松菸文創皆屬此類。而真正事關國家宏旨的議題,諸如經濟轉型、能源議題、修憲、財政危機等,朝野反而根本無法坐下來談。

第二,論述的淺薄化:由於網路和自媒體的發達,人們每天接觸到的公共討論數量極多,但意見也變得極扁平而淺薄;如此一來,形成人人有「言論自由」、卻事事缺乏「深刻思考」的遺憾。如果只是談論八卦,「百家爭鳴」倒也無妨;但若要談論深刻的國家大政,便陷入「雞同鴨講」的窘境。例如,談國家的未來產業競爭力,只懂ABC的人如何論道XYZ層次的事?就如沒讀過幾年歷史的學生,用荒誕的理由來反對課綱。

第三,體制的失能化:兩次政黨輪替帶給台灣民主的影響,除表面上政權和平交接,實質是導致政治愈發向總統權位的爭奪集中,也使得普通文官行政中立的保持愈發困難,乃至憲政機構的制衡設計日漸被忘卻。陳水扁時代的硬拗惡搞,讓藍綠對峙在政府及社會滋長生根;而馬英九時代的怯戰懦弱,則讓公部門的權威和正當性逐漸失去尊重。去年,太陽花學生輕易占領國會並進攻行政院,寫下民主國家的可恥紀錄;今年,區區一兩百名學生就能發動反課綱,突襲教育部,這都是公部門權威日漸剝落的寫照。再看,賴清德僅以李全教涉賄拒絕出席議會至今,因而遭到彈劾,亦是如此;作為民進黨的明日之星,賴清德將「個人」與「機構」混為一談,因李全教一人而否定整個議會,顯示他對民主體制的設計缺乏認識,因而缺乏應有的民主精神。

根據物理原理,物質燃燒產生的熱量若妥善應用,可以推動許多大型機器,用來完成人類想要的目的。然而,台灣每天幾近沸騰的民意輿情,為何不能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反而阻滯了國家的正常運作呢?癥結就在,我們的社會不僅缺乏一致的認同和目標,有些人甚至視其他成員為仇敵,不斷攻擊牽制;只要對方跨出一步,另一方必定設法把他擋下來、推回去。亦即,台灣社會散發出的許多熱力與能量,最後都被用於內部的自我抵銷和摧毀;如此激烈的內耗,又如何能推得動這部國家機器?

土爐和菜刀煉不出鋼,這是當年「大躍進」顯示的簡單道理。我們很難說課綱到底有多重要,但大家都知道,台灣已原地踏步了很久,那是比課綱迫切許多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