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懂得玩嗎?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7-19 03:03聯合報 鄭朝陽


放暑假,最怕看到孩子溺斃的新聞,總見父母渾然不知孩子結伴去玩水的事,直到天人永隔只能哭斷腸。但這麼熱的天,除了游泳池,海邊、山林裡的流瀑是那麼吸引人,教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台灣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土是森林,且四面環海,老外來台灣總是欣羨台灣人,竟可在一、兩個小時之內左擁右抱山與海,但實際在寶島生活,如何與河海共生,學會親近山林,享受它進而懂得保護它,是教育體系一直沒開的課程。

到花蓮、蘭嶼看到在地原住民的孩子,還沒上小學就敢在清澈的溪流裡跳水、悠游,有的已懂得造舟、捕魚;在南投等山區的原民孩子,透過傳統生活教育知道如何靠山吃山、敬山愛山。

現在平地的孩子一放暑假,不是花錢參加各種夏令營,就是等爸媽帶著出國玩;忙於工作的父母只能利用假日就近逛逛觀光工廠、買票玩「三六九主題樂園」,行動力差一點的逛賣場、購物中心,就是不放心讓孩子自己去玩。

「玩」這件事從來不是社會價值的主流,在大人的保護主義引導下,孩子面對荒野的能力逐漸退化,也忽略最美的地方可能潛藏致命危機。

例如不知道走進山裡不能噴香水,否則可能招致虎頭蜂攻擊喪命;不知道陰溼處的石頭上長青苔的結果,會讓你失足滑落山谷;不知道溯溪、在水邊露營有上游暴雨造成溪水暴漲而滅頂的風險…

以安全之名、為了少麻煩,學校的遠足取消了,登山課也不排了,我們的孩子就越來越不會玩,不懂玩的風險,不懂玩的過程可以習得的知識與生命經驗,也對自己生長的土地認識淺薄。雖然有學校會藉成年禮或畢業前帶學生泛舟、溯溪、划獨木舟、登玉山、騎車環島,但畢竟不是全民運動。

美國、日本等國家會透過各種教育方式,培育國民的「戶外遊憩」能力,不但懂得享受大自然,還知道「玩」的背後有許多科學、醫學與社會文化意義。像日本校園的遠足活動更是百年文化,台灣近期才有人意識到該推動「遠足復興」。

政府對推展觀光不遺餘力,但只提供景點,沒人教怎麼玩,讓國內休閒觀光總是停留在走馬看花、拍照打卡和口腹之慾,沒有多元發展的機會,也讓下一代喪失從「玩」汲取大自然的智慧、激發創造力的可能性。

大人們想知道:這門大自然的體驗課什麼時候才會開?

溯溪﹒環島﹒原住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