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趁陸客暫不來 重塑台灣觀光美學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27 02:14 聯合報 吳怡彥/東南科技大學觀光與生態旅遊系副教授(宜蘭市



陸客來台人數銳減,對旅遊業界造成衝擊,圖為導遊手持「寶島台灣」旗幟,帶領陸客參觀台北國父紀念館。 記者侯永全/攝影
大選過後,媒體報導中國開始限縮陸客來台數量,也引發正反兩極的爭論。悲觀者覺得,陸客不來,將大幅減少觀光外匯收入,後面也可能連帶引發大陸讓利政策的撤退;樂觀者認知,此為經濟轉型的契機,可透過分散風險、產業增值研發等動作,增加未來國際市場競爭力。那答案為何?
其實可以翻開數據看看,再思考自我定位與市場何在!多數人對於陸客的批評,部分雖為事實,但相當部分來自政治意識的分野。比方說,陸客購買力相較日客低落,短時間是事實但隨著中日經濟消長,加上散客自由行的開放,應該會有不同光景。

回到實際的台灣社會場景,政黨輪替後的觀察,花東一帶光復、瑞穗、玉里,乃至關山、池上、台東,與商家的對談,陸客確實大幅減少,餐廳、旅館與名產店,乃至遊覽車業者無不叫苦連天。詢問他們對於政府開拓東南亞市場的企圖,則多以為東南亞市場普遍仍較台灣社會落後數十年,語言與文化的隔閡,短期內拓展觀光市場的企圖難以奏效。

那麼對於陸客縮減,台灣當如何因應呢?政黨輪替造成對岸所謂的「讓利」政策確實縮手。若然為事實,則當思考如何轉換危機為新契機。

首先從大陸內部政策而言,陸資滲透已然為普遍周知,大型旅行社、飯店、名產店,乃至遊覽車業者,甚至主題樂園,陸資無所不在。固然有其政治與經濟之意圖,但陸客不來,當讓對岸投資企業面臨重大損失,這些陸資背後操盤者多位居大陸黨政高位,陸客團不放行政策難以久撐。

再者,台灣的觀光內蘊如何轉變,美學的涵構如何進入生活中?這些年來,台灣景區相關設施已然大幅改善(從車站、景區的公廁可清楚看見),但這些只是基本,旅客移動的大眾運輸串起來(高鐵、捷運乃至公共自行車)後,搭配星級飯店與巷弄民宿,然後展現深富美學的常民文化,如斯才能吸引外國友人來台。

最後,南向拓展市場政策是勢在必行,開拓臨近其他市場,甚至遠端歐美都有必要。花東相關從業者所表示文化隔閡問題,在外配外勞,赴台多年後,有機會轉換;況且東南亞龐大人口,確認鎖定特定消費市場,台灣觀光仍有可為之處。當然,待人以誠展現台灣人民的友善是必要,總不能姿態高傲,卻又深切期盼對方口袋的人民幣吧!

陸客﹒東南亞﹒人民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