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香蕉經濟學 考驗施政智慧
2017-10-21 04:2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香蕉價格大崩盤,日前跌到每公斤批發價12元左右。立委舉辦了「香蕉的101種吃法」記者會,行政院長賴清德偕同其他政府高層出席,呼籲國人多吃香蕉,協助挽救下跌的蕉價以照顧蕉農。台灣香蕉價格完美提供了農產價格理論中「蛛網理論」的絕佳典範,要靠二流的官僚、三流的待遇,交出一流的行銷績效,似乎希望不大,蕉農們看來只有「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了。
國內香蕉「需求」相當穩定,但「供給」極不穩定,受天候極大影響。只要遇到颱風蹂躪、供應大減,價格立刻應聲大漲;但此時受惠的蕉農極少,因多數已無蕉可出。在價格狂漲下,蕉農們趕快一窩蜂下苗,約一年後的收穫期一到,再全部一起出貨,價格立刻狂崩,蕉農血本無歸、甚至任其廢棄轉作肥料,一窩蜂轉作其他作物;香蕉再次奇貨可居,而下一個輪迴又開始重複。這種現象在全球,特別是開發中國家非常明顯,農產價格隨產期上下規律性地波動,被稱為農產價格的「蛛網理論」。

台灣香蕉價格在2005年之前曾相對穩定,當時由青果合作社獨占香蕉外銷事務,可以統一規劃生產和銷售,價格自然比較穩定。但在2005年開放自由貿易之後,十幾家貿易業者開始相互競爭蕉種契約,惡性競爭造成品質滑落,影響對日本出口,轉做內銷之後立刻讓價格崩跌,明顯的蛛網理論於是逐年上演。只要盛夏價崩一到,民代就會召開記者會要求政府正視輔導,官方、軍方、學校和社團就開始買香蕉、吃香蕉,政府回應千篇一律:努力行銷過剩蕉品。

只是這些努力幾乎都只有作秀效果,對實際狀況幫助極為有限。日前農委會高層在立院回應質詢時表示,會透過地方政府持續辦理外銷、擴大超市行銷、企業訂購、體育賽事促銷、致贈弱勢、多元行銷,以及加工,「預計消化1,000公噸」。台灣香蕉內需每年28萬公噸,今年生產35萬公噸,過剩約7萬公噸,而農委會如此多方努力,只能去化1,000公噸,即使加上賴院長承諾加購200公噸,要想讓價格不崩跌,可能嗎?

唯一可能的去化途徑當然是外銷,但是談何容易?農產品易腐難運,在保鮮冷藏上必須下重本研發、投資,香蕉的保鮮期更短、難度更高。馬政府時兩岸關係良性發展,大陸開始進口台蕉,但農民卻以次級品供貨,貨櫃到港一開多數腐爛,台農自壞口碑、自絕生路,對陸出口從此一蹶不振。對日本出口呢?由於少子化,日本家庭偏好只有四、五根的小串,美商都樂(Dole)全力配合但台灣農民卻不予理會,加上都樂以穩定的品質、充裕的供應量、廣告宣傳,遂讓菲律賓的香蕉迅速取代日本市場上的台蕉。台蕉輸日由顛峰的一年40多萬公噸降到目前的0.4萬公噸,僅占日本市場1%。這其中,涉及了香蕉出口面對全球頂尖企業的競爭、本土貿易商的規模有限、競爭力不足,以及農民短視、有利可圖立刻毀約轉售等複雜情事,非一流的行銷體系是無法解決的。

蔡政府有心解決這個問題,去年成立官民合資的「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以10億元的資本額要整合小農拓展外銷,並找來水果行銷專才操盤,台灣農產外銷似乎露出曙光。只是,一年之後蕉價依然崩盤,立委質疑該公司藉著官民合營的特殊身分,從台糖協調獲得200公頃農地種植鳳梨釋迦等水果,未來還要承租1,200公頃農地,並以八成種植香蕉,這不是明顯的「與民爭利」嗎?而在此困窘、無計之際,國民黨高雄市黨部也呼籲幫助蕉農並購買20萬元香蕉示範,狠狠秀了一下,宣傳效果奇佳。

我們可以斷言,誰能解決農產品價格的「蛛網現象」,誰就能獲得廣大的農民選票;但這對習於口水、慣於作秀的朝野兩黨,可能都是過於沉重的考驗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