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諾獎得主諍言:解決不平等 別成新不平等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19 02:17 聯合報 林建山/環球經濟社社長(台北市)



「2016大師論壇」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今年邀請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來台,分享他對台灣經濟狀況的看法。 聯合報記者余承翰/攝影
分享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安格斯.迪頓,昨天在大師論壇上,給台灣社會與當局提出了幾個面對經濟頹退困境的諍言。
迪頓認為,台灣可謂是全球經濟社會「儲蓄的老家」,包括貨幣及非貨幣財貨的儲蓄,都遠遠領先世界。這也是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波及全球情況下,台灣還能保持相對穩健低緩正成長的原因。台灣社會及政府應懂得妥善維持,並有效運用這一國家經濟優勢。

面對貧富差距拉大與經濟不平等議題,迪頓也認為非常重要,不過其看法與對策,與二千年以來鼎盛國際的左派民粹主義學者,如近年頗紅火的皮凱提等的經濟不平等分析看法不同。

依迪頓的研究,廿一世紀以來,發生於國際社會的經濟不平等,有消費不平等與財富不平等兩種主要類型,都與每一國民及家庭的壽年階段循環有關,也與經濟造餅的機會能力階段有關。

固然經濟不平等會產生一些社會副作用,但也可帶來經濟社會創新成功的作用(即傳統經濟學所謂示範作用的驅動力),譬如創業成功或營運管理模式創新成功等正面價值。

迪頓認為,本世紀世界性經濟不平等,多係技能創新與知識創新帶來,以致造成貧富差距拉大的財富不平等,但往往消費不平等問題,反而在這種社會進步升級過程中,變得沒有那麼嚴重。台灣情形似乎正是如此。

許多左派學者主張,用超額差距的租稅手段(如富人稅、豪宅稅等),以解決經濟不平等,其最大的負作用是,扼殺了社會創新的動能,或扼殺了有經濟造餅能力的人,使其喪失再繼續發揮貢獻能力的意願。

要救助經濟不平等的相對貧窮者、失敗者、弱勢者,迪頓建議採用經濟手段的經濟保險機制,比採用政治的或政府政策性的補貼救濟「保障(證)機制」要來得好。對弱勢之貼補或救濟,迪頓研究發現,當其貼補或救濟額度超過了弱勢者能力所得的五十%以上時,很容易養成社會懶惰,以及政府部門的機構腐敗,是一種愛之適足以害之的錯誤作法。

迪頓認為,台灣面對經濟頹退,世代間貧富差距拉大問題,政府最應採行的政策是,如何激勵「人民願意工作」,同時應強化技能提升及知識增進的教育訓練。

迪頓不認為,包括台灣在內的先進社會,都會變成「從wiki上學習」的社會,或竟「在wiki的下限能力知識中墮落」;因為他看到,社會還有很多有為的新世代,都在勤於向古典知識或經典知識,汲取永續成長發展的養分,未來長遠的經濟社會前景,還是很可以期待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