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中國版QE隱然啟動
2015-05-19 01:35:26 經濟日報 社論
大陸央行5月10日再度下調金融機構存貸款基準利率各0.25個百分點,同時也將存款利率浮動區間上限,從基準利率的1.3倍調整為1.5倍,這是近半年內第三次,凸顯當前大陸經濟形勢嚴峻,雖然符合市場預期,但宣布的時間點仍然出乎一般預料,而且由於宏觀經濟下滑的壓力猶存,市場預期大陸還有可能進一步寬鬆政策來穩增長、抗通縮。

第1季大陸經濟的表現不佳,經濟成長率創下金融危機以來最低水準;進入第2季,經濟回穩的跡象似乎仍很微弱。4月大陸製造業、房地產投資雙雙下跌,固定資產投資成長率創下14年來新低;對外貿易方面,出口貿易的表現雖然比上個月好一點,但仍然呈現負成長6.4%;而進口貿易衰退幅度高達16.2%,整體表現甚至比上個月差;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升1.5%,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持續38個月下滑的趨勢,顯示通縮的情勢未見改觀。

大陸經濟下行趨勢尚未見底,從最新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即可看出端倪。滙豐(中國)銀行公布大陸的PMI低於榮枯線,48.9的水準創下12個月新低;官方公布的PMI雖略高於榮枯線水準(50.1),但令人憂慮的是,企業在手的訂單和新出口訂單分別為43.8%和48.1%,都呈現下滑趨勢;而新訂單指數50.2只是維持在上個月水準。企業反應的訂單指數,近半年一直處於低位,顯示市場需求嚴重不足,尤其製造業面臨去產能、去庫存壓力有增無減。

為了穩定經濟成長,大陸自去年第4季開始,財政、貨幣政策由定向寬鬆轉向全面放鬆,擴張性措施陸續展開;不過,從目前大陸經濟情勢依然嚴峻的現況來看,顯然這一系列政策的效果不如預期。因此,市場上普遍預期,大陸可能會再採取更積極的擴張性政策。路透社等外媒報導,大陸可能會在近期內效法歐美國家的信貸放鬆措施,推出「中國版的量化寬鬆(QE)政策」,引發各界的議論。

「中國版的QE政策」,是指大陸央行將通過購買商業銀行持有的可變現資產,包括銀行持有的地方政府債券,或通過信貸質押再貸款,為銀行體系注入低成本流動性,以增加對實體經濟融資的支持。

面對外媒報導,大陸官方疾言否認,表示央行現有貨幣政策工具足以維持合理的流動性,保持貨幣信貸平穩成長,沒有必要透過直接購買地方債的量化寬鬆手段,來擴大投放基礎貨幣。

不過,當下大陸所面臨的頭疼問題之一,是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根據統計,大陸地方政府債務總額累計已超過16兆元人民幣,其中今年到期應償還債務約4兆元,占財政收入比重超過50%。由於房地產市場不景氣和經濟成長減緩,造成財政收入短絀,已有愈來愈多的地方政府陷入財政困境。

地方政府受到債務之拖累,解決的對策卻難以施展,導致地方投資能力被壓縮,而地方債務危機加劇也可能殃及國有商業銀行,甚至惡化為全面性金融和經濟危機等問題,因此,解決地方債務到期償債問題已迫在眉睫。

值得注意的是,近來,大陸央行、財政部達成共識,擴大對國家開發銀行等三大政策性銀行定向注資額度,同時考慮允許包括地方政府新型債券在內的更多資產,作為抵押補充貸款工具(PSL)的抵押標的,擴大再貸款工具使用範圍,這一系列擴大流動性的作為實質上與QE並無二致,大陸官方否認有「中國版的QE」,顯得有點矯情。

總之,「中國版QE」雖遭大陸官方否認,但實質上早已進行,最近在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環境下,很可能逐漸加碼。大陸擴大實施全面寬鬆政策,未來能否對停滯的宏觀經濟產生振衰起敝的作用,固然值得觀察,在金融面可能衍生的問題更值得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