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許新政府…農業接軌國際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5-19 02:17 聯合報 彭作奎/亞洲大學講座教授、農委會前主委


五二○台灣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就任,令人振奮與期待,特別是弱勢的農業與農民。

大選時,小英總統農業政策以「建立農業新典範」、「推動安全農業」及「重視生產與農業行銷」為主軸,因應加入TPP與簽署FTA等衝擊。

TPP高標準的自由化協議已達成,將是廿一世紀世界經貿的規則。如果台灣能順利加入,將成為獲利最大的國家,農業部門自應全力配合。

對農業而言,TPP的意義不在關稅降低,而是台灣農業結構優化的力量。過去台灣農業生產多依賴大量補貼、高關稅來保護,農業結構無法轉型升級,農產品銷售也多為地攤式行銷,亟需改善與改革。

綜觀國際局勢,貿易保護主義似乎在抬頭。一般的觀察,TPP恐因美國大選情勢變化落空,可能因歐美民粹主義的崛起,讓自由貿易與深化經濟聯盟受到威脅,甚至可能瓦解。

台灣能否加入TPP仍在未定之天,但期許新政府能打造有競爭力與國際接軌的自主性農業,從有效整頓水土人力資源,落實國土計畫,維護優良農地,健全農村發展法規,建立自主而有效率產銷組織,提高農產品質與安全、培育農業接班人、開拓出口市場、強化在地消費者等政策著手,促使農業與國際接軌,誘導農業結構轉型為現代化三生產業。

為提升經營層次,應將台糖轉型為全球性外銷導向的農產公司,將其農用土地改編為永久農業區,以大農場作為生產基地,運用全球最新科技,並全球各地建立供應據點,以台灣品牌供應全球市場,讓台灣小農與大企業農產公司契約生產。毛豆產業就是成功案例。

此外,結合大陸與東南亞市場的開拓與平衡是台灣最大優勢與利益。蓋在東南亞和大陸間能取得平衡,將可提高台灣經濟安全和永續發展,鞏固台灣在東亞經濟優勢地位。

近年已逐漸失去廉價資源供給優勢,台商轉向東協國家投資;東協經濟共同體成立後,將是在歐盟後人口規模達六億的第二大單一區域市場。

東協等新興市場是台灣近年出口成長的主力,台灣在東南亞農業投資甚多,台灣農企業者投資金額占外資投資總額之第一位,政府應有配套支持措施,以免單打獨鬥遭到傷害。

經貿自由化已不是選項,而是必須走的途徑。面對可能加入TPP,國人恐不宜寄望比照日本模式加入TPP的心態,只重視防禦性措施的構築,應加強產業結構調整,落實各項基礎結構政策等積極作為以提升台灣農業的國際競爭力。當然,政府應運用農產品受進口損害救助基金,適時採取救助與補償措施,以降低加入TPP對農業部門之可能影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