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治療性運動 復健進步看得到

【聯合報╱】
2014.07.02 03:18 am

50多歲郭女士曾遭遇嚴重車禍,回憶起從山路上墜崖掉落約60公尺深的山坡,餘悸猶存。

腰椎壓迫性骨折及大腿股骨骨折,迫使郭女士術後必須在家休養3個月,之後到復健科接受物理治療。起初她雙手拿著腋下柺,步履蹣跚走進治療室,左腳疼痛無力,腰痛讓她挺不起身子。

經過兩年物理治療,從一開始密集治療到後來每周一次,後來郭女士甚至可以回到山上,繼續原本艱辛的採茶工作。郭女士認真學習,還鼓勵其他病友,告訴病友應主動學習治療性運動,自然能像她一樣恢復得相當好。

治療性運動(Therapeutic exercises)指針對疾病治療所給予的特定性運動,一般性運動以身體粗大動作為主,治療性運動針對身體特定部位的損傷,給予足夠強度、活動量訓練,以達治療效果。

郭女士將物理治療師指導的治療性運動,一項項按部就班複習,她復原良好是自助得來的,例如肌力訓練是維持姿勢、恢復蹲站、行走、上下樓梯能力的重要練習,無法依靠別人,自己使力推動外來阻力,才能增長肌肉,增加力量。

70多歲的張女士,因手臂無法舉高來到復健科,醫師診斷為冰凍肩,需要物理治療。經每周三次規律治療,起初被動,兩周後逐漸了解,必須主動參與,對治療性運動時的疑慮,因為及時得到治療師說明,也能安心地做。

除了一周三次療程,若要加快恢復速度,可就地取材,在作息中加入在家裡也可以做的治療性運動,增加頻率,縮短療程。

張女士聽從建議,在家裡以一條布繩綑綁兩包1公斤食鹽,製成兩公斤沙包,作為肩關節放鬆活動的拉力來源。張女士說,當她治癒後,兩包鹽巴還成了燒菜調味料。

張女士和郭女士都積極學習治療性運動,聽取治療師說明,釐清運動造成的生理反應是否合理,且就地取材、不受時空限制,從自身觀察進步趨勢,更堅持到底。如此良性循環,病痛逐漸改善,雖然復健療程漫長,結果卻令人滿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