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行李箱帶一面國旗 找回海洋文化DNA
2017-10-10 03:12聯合報 郭瓊瑩/中國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台北市)
雙十國慶,台北市街頭少見過去「旗海」飆揚的情形。 本報資料照片
雙十國慶,台北市街頭少見過去「旗海」飆揚的情形。 本報資料照片
今天雙十國慶。近年來「國慶」已漸淡化,也逐漸脫離大眾民心,這除了政黨輪替效應外,其實最關鍵的危機在於「漸缺自信心」。
在國外生活之體驗,尤其在美國國慶日常見家家戶戶會在窗台插一面大小不拘的國旗,代表著對國家的認同與一種榮耀。儘管因現實因素台灣在各國際場合中常被打壓,但各種國際會議中與會者,仍盡力展現出有國旗的識別,甚而包括登山、攀岩等運動,參加這種多元國際活動,國旗之Power不自覺令人感動。

有一年出席南非世界公園大會,加入了攀岩訓練,一群來自全球各國的與會者奮力攀頂時,均一一自身上拿出各國國旗驕傲展現。我是唯一來自台灣的代表,竟然忘了要帶國旗,登頂大合照時,真是懊悔至極。而那次的經驗也自我提醒,各種國際會議活動中,在行李箱中一定帶一面國旗,這是一種對國家之自信與情感之最直接表達。

近來文化部積極推動「歷史場景再現」大計畫,期在各案中得以更有深度地找出「台灣島嶼」在全球地理區位,及不同歷史演進脈絡中之「定位」,包括已啟動之基隆、淡水、鹿港、台南……系列追蹤研究、調查等計畫,且將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

當追溯台灣在大航海時代,甚而更早的海陸移民交流史時,吾人想問的是若自許為一個「海洋國家」,我們該如何挹注於海洋生態、文化、考古,及實質環境之深耕調查研究?及依海多元民族之交流,其演替歷程為何?

明代鄭和下西洋之利弊得失雖已清晰,但也因朝廷積弱缺乏自信,對「海洋」不熟悉,又造成後續之海禁與鎖國之遺憾,惟非朝廷可約制之民間活動卻極頻繁。自大地理區位視野觀之,「台灣」確為非常特殊地緣之政治實體,只是我們的生活、生產、生態與「海」的關係未與時俱進。

近來因基隆港郵輪客之劇增,這個與西方接觸最早的城市在沉寂多時後,終於又有能見度,透過對海洋城市大歷史之探掘,以及海岸變遷之分析,逐一梳理出台灣在大航海時代乃迄廿世紀間,以「城市」向世界接軌之關鍵性。

當遇到法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等代表處國際友人對台灣海洋文化歷史之興趣與關切時,無論是熱蘭遮城或聖薩爾瓦多城,還有各離島與南洋間之貿易、移民等勇於挑戰困境,開創未來之「海洋探索精神」,及以Formosa島嶼為核心向外拓展之海洋經貿網絡,在親潮與黑潮之影響下,這數千年來之非正式移民融合交流,早已融入台灣不同移民之DNA中。

我們深切期望,以此為基盤,讓台灣各港都、漁港、漁村、海岸聚落,有機會以真正的歷史脈絡地理時空與世界接軌,再梳理出海洋文化DNA,再現海洋國家之自信心與榮耀感,而國旗若能再度飄揚於海域,將是國人之尊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