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何故無端談「互統一」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0-10 00:02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台北市)


近日我談到「互統一」,朋友相詢,並認為我何必踏出這自找麻煩的一步。

原本,兩岸關係的最佳境界,應當是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默契下,盡量延長「不統/不獨/不武」的狀態,藉以蘊蓄兩岸終極解決方案的互利條件。

但是,二○一六民進黨重返執政後,蔡政府封死「一中各表」的路徑,北京加重了「反對台獨/一中原則」的力度,上述的想像與現實儼然已不復存在。

北京已將「不統/不獨/不武」視為「和平分裂」(何況,已不見「不獨」),不想再玩「一中各表」的遊戲,而認為只要用「反對台獨」擋住台灣走向岔路,終究可將台灣一路逼向「被統一」的結局。

民進黨執政,「被統一」的壓力只會上升,不會下降。蔡政府拒絕「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換來了「反對台獨/一中同表」的壓力,也就愈發加重了「被統一」的風險。

多年來,我談大屋頂中國,很少談統一。這是因為,大屋頂中國是人見人異的圖像,因而能包容不同的觀點與想像,或許「統一」也包含其中,但畢竟未說到「統一」。這使得大屋頂中國這個架構,多了許多進退自如的空間,可減少論述上的麻煩。

也就是說,過去在「一個中國」的定義出現爭議時,我只說「大屋頂中國也是一個中國」。如今,我則想在「統一」的定義也許尚可爭議時,試著說出「在大屋頂中國下的統一也是統一」。

我認為:若「一個中國」無以迴避,台灣就必須爭取「一個中國」的定義權;若「統一」無以迴避,台灣就必須爭取「統一」的定義權。

我的看法是:統一不是只有一種統一,而至少有三種。一種是「被統一」,就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另一種是「輕統一」,就是兩岸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簽定和平協議。再一種是「互統一」,也就是「你不吃掉我,我吃不掉你」的統一,也就是共同締造論,也就是大屋頂中國。

當「一個中國」的定義尚可爭議時,台灣以「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至少撐持了八年時間;但如今政黨輪替後此一策略居然已經成為不可言宣的「那四個字」。不過,台灣若表明放棄「那四個字」,其實卻將反而增添了「統一」「這兩個字」的壓力。

沒有「一中各表」,「一個中國」失去緩衝,統一的壓力將更直接與緊迫。當有一天蔡政府如要回頭之日,台灣所面對的可能已不是「一中各表」,而是「一中同表」,那就也許是終究會走上「被統一」的同義詞。

所以,我覺得,只說「大屋頂中國也是一個中國」,已是昨日暮鼓;要說「在大屋頂中國下統一也是統一」,才是今日晨鐘。

在「被統一」的壓力下,談一談「互統一」的可能性,一以釋放統一的壓力,一以制約統一的意涵,這是我的思考。

(請參閱民意論壇:〈一中各表與一中同表〉九月廿日;〈兩岸拔河〉九月廿五日;〈統一三形態,兩岸五階段〉九月廿六日)

一中各表﹒九二共識﹒一中同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