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找出文化靈魂 台灣文創的第一步
2017-10-01 04:14聯合報 王福闓/品牌整合行銷管理顧問公司負責人(台北市
許多人談論軟實力時,總會提到文創、品牌,或是知識經濟。然而這幾年的社會環境,卻讓人憂心,那種「成功」,是真實還是假象、是短暫還是長遠。

不只一次聽到台灣以外的官員,詢問是否可協助建立如同「文創園區」、「觀光工廠」這樣的商業模式,或是打造「動漫品牌」、「故事行銷」這樣有價值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財權)標的。

或許,在許多外國觀光客的眼中,看到的台灣是美好的、文創的商業活動是熱絡的,但是我們卻不能不靜下心面對,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台灣文創」。

事實上,當我們越深入去探討、疏理,台灣成功的「文創品牌」有多少?

以動漫為例,很多人喜歡說對岸還停留在「盜版」、「同人」或模仿的階段。然而,台灣的實體漫畫銷量持續衰退,網路上的日本新番動漫畫的點擊與閱讀率卻持續攀升,某種程度上也並非真正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

回顧十餘年,台灣「動漫產業」,從日本代理為主軸,逐漸透過國際書展、漫畫博覽會推動,再加上相關團體針對COS、同人誌的推廣,越來越多消費者接受。美系動漫作品因迪士尼整併漫威和盧卡斯影業,使英雄電影和周邊商品成了市場另一主流。

在海賊王、鋼彈、神奇寶貝、鋼鐵人、星際大戰…這無數擁有高度商業價值IP標的之下,再次檢視所謂台灣「成功文創」,卻只是建構在美日創業產業主體下的經濟延伸,透過大量的消費能力和話題營造出的表象。

本土的原生作品不但稀少,在市場上成功有名氣並獲利的更是鳳毛鱗角。

或許還可驕傲的是,至少付出代價尊重國外這些成功IP,買正版模型、看正版電影,順便課金支持遊戲。但是有多少人手機打開是在玩本土自製遊戲?有多少人在追台灣自製的新番動漫作品?又有多少人櫃子上擺的收藏是台灣IP的模型公仔?

台灣難道只有原住民文化或日治時代嗎?更遑論部分「文創園區」淪為餐廳集散地、商業活動的推廣場域;「觀光工廠」成重複性高的手工教室及打折促銷的大賣場。

回歸IP經濟的核心,這些所謂的文化古蹟與經典品牌,其實並沒有真正的靈魂,更談不上獨特的文化底蘊及品牌價值。沒有歷史意義的古蹟與園區該怎麼重新定義,或是萃取台灣獨特文化元素時該怎麼拿捏,更重要的是怎麼去培養與扶持台灣原創的IP經濟產業發展。

面對現實,找出答案,或許才是帶領台灣文創走向下一個階段的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