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米田堡血型」 新技術提高輸血安全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9-01 19:34聯合報 記者黃安琪╱即時報導


專家指出,西方人沒有的米田堡血型,在台灣卻占有7%。圖/報系資料照
專家指出,西方人沒有的米田堡血型,在台灣卻占有7%。圖/報系資料照
世大運完美落幕,締創佳績的台灣英雄除了後天努力,郭婞淳、楊俊瀚、陳傑等優秀運動員,體內少見的「米田堡血型」也備受討論,血型特性,讓他們能快速排出二氧化碳,有更好的呼吸耐力及體力。但專家指出,這類血型雖少見,當病人需要輸血,要注意的卻是非米田堡血型的多數人,避免產生嚴重恐致命的溶血反應,確保輸血安全。

亞東醫院臨床病理科主任、台灣輸血學會理事長朱芳業指出,在傳統ABO血型之外,RH血型和米田堡血型,屬於其他血型系統,在西方人非常少見,但在台灣卻有7%左右的人屬於米田堡血型,在原住民、閩南和外省人皆有,研究統計阿美族中有88%、雅美(達悟族)中有30%,全台分布以東部11%最多,北部、南部和西部約占2%到3%。

當病人需要輸血,多數屬於非米田堡血型的93%人口,依台灣血液基金會資料顯示,在各醫院的血庫統計報告中,卻有1.24%至2.49%的病人帶有米田堡血型抗體,當病人帶有抗體,就必須輸入米田堡血型抗原陰性的紅血球,降低溶血反應發生。

1990年由馬偕醫院林媽利教授團隊提出,母親產生米田堡血型抗體,造成新生兒溶血症的案例報告,逐漸開始進行研究,讓病人輸血前必須做抗體篩檢,捐血人也必須進行米田堡抗原篩檢。

台灣的篩檢技術,朱芳業表示,早期台灣由歐美國家進口試劑,但因西方人幾乎沒有米田堡血型,當時根本驗不出來;之後由台灣自行製造生產檢驗抗體的紅血球細胞,取自於屬於米田堡血型的人,且會產生抗體的細胞進行檢測,卻可能隨著細胞免疫力不同及變化篩檢並不穩定。

為了提升篩檢技術,台灣血液基金會研究處長程仁偉表示,去年基金會赴日學習米田堡血型抗體單株抗體製備技術,取細胞株長期進行培養,再製成篩檢試劑,能先檢測捐血人的米田堡血型抗原,提高篩檢穩定度,並提米田堡血型抗原陰性的血品,供有抗體的病人輸用,目前單株抗體實驗室已開始建置,此技術將於明年全面運用,用來篩檢捐血人的米田堡血型抗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