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共軍「中流砥柱」…難擋史料打臉
2015-09-01 03:23:08 聯合報 丘智賢/軍事研究者(台北市)
隨著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即將到來,中共紀念抗戰的各種宣傳與紀念活動趨於白熱,「研究無底限,宣傳有紀律」,大陸官方媒體鋪天蓋地宣傳中共在抗戰中流砥柱地位,卻難擋史料開放與民間紀念活動求真的挑戰,在資訊快速流通的網路時代,領導者實事求是,尊重歷史,才能獲民心。

大陸今年官方兩部主力抗戰電影,「開羅會議」尚未上映,已經因為預告片及海報重點凸顯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引起軒然大波,網路上隨處流傳的蔣委員長受降宣言錄音和日本對國民政府降書,恰恰證明當時只有國民政府才是中國唯一的合法政府;另一部題材在大陸家喻戶曉的「百團大戰」,上映評價低劣,甚至傳出將其他電影票房挪移虛灌,求得業績的難堪新聞。

儘管官媒仍信誓旦旦,八路軍四處出擊,日軍驚心膽寒,但幾場戰鬥過程與共軍傷亡一說清楚後,卻反證出戰況絕非如教科書所寫的那般輕鬆寫意,毛澤東正因懼怕共軍遭受重大損失,強調保存實力。

為了強調中共在抗戰中的地位,官方媒體配合閱兵步調,拚命尋找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游擊隊等所謂英模部隊當中典型,但是健在者一談細節,卻很難符合動輒對日軍作戰十餘萬次、殲敵數十萬人的宣傳基調。共軍最引以自豪的平型關大捷,經過媒體不斷蒐羅日方原始戰報,一般人也能看出,絕難改變整體戰局;當時八路軍請獎電文,呈報上級蔣委員長與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言詞恭敬,又使原欲開放檔案的官方暫停步調,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中共官方為紀念抗戰訂下了重重規矩,出版單位書號審批,正面戰場僅能佔三成,許多描寫國軍抗戰者,只能望門興嘆;九月三日前,地方政府基本不介入紀念活動,以免分散閱兵焦點;發給老兵的紀念章,也得等到中央公布,才能宣傳;新進公布的第二批抗戰英烈當中,只有兩成多隸屬國軍,時間多分布在抗戰初期,以符合宣傳口徑,越到抗戰中後期,中共敵後戰場越重要。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民間關愛老兵的志願人士,早已繞過官方,自己出錢送上禮金,舉辦餐會,讓遲暮之年的抗戰英雄們得有溫暖與尊嚴;同是抗戰紀念章,大陸審批關卡重重,國軍則開方便之門,感受不言可喻。

在嘲諷台灣沒有抗戰紀念館的同時,一座座在文革中被毀棄的國軍公墓與史蹟,正以各種方式重新復舊,回到人們的視野當中,頂上掛的,常是青天白日。

抗戰勝利六十年時,胡錦濤首度肯定正面戰場,並發給部分國軍官兵紀念章,確屬一大進展貢獻;習近平執政後,談到抗戰,還從未向胡錦濤那樣,說出國民黨三字,甚至近日發放慰問金,大陸軍方又提所謂內戰血債,不能承認的說法,一般民眾眼見老兵受苦終身,大搖其頭,能否藉連習會重新梳理觀念,值得關注。

誰是中流砥柱?說得多不如做得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