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歐元區寬鬆政策只是葉克膜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15 00:4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歐洲央行(ECB)10日「多箭齊發」,使負利率更負,購債金額更大,實施期限更長,涵蓋項目更廣,還對銀行貸款提供利率補貼。表面上看,這的確是非常有力的寬鬆措施,但實際上更突顯出寬鬆政策的「邊際報酬率」正迅速遞減,因此處方藥量也就愈下愈猛。

歐洲央行的量化寬鬆政策(QE)效果甚差。過去18個月來,歐元區的M1貨幣供給量從5.5兆歐元增加到6.5兆歐元,市場利率也隨著公債殖利率而下降,但民間部門的貸款額仍低於2011年的水準,消費者物價也平平。民間的資金需求嚴重不足,寬鬆政策當然達不到效果,這已不是傳統的「流動性陷阱」,而是更嚴重的「信用陷阱」,即資金供給再多,利率再低,也難以促使信用需求明顯增加。

結果ECB創造的貨幣並未流向民間貸款,反而流入股市及房市。這些資金並不具生產性,也不能促進消費,只會形成下一個資產泡沫,最後終將破滅。央行印鈔票愈多,泡沫就愈大,破滅時就愈痛苦。

既然無法有效帶動貸款需求,QE的焦點因而轉為對匯率的影響,即藉由貨幣貶值來激發通膨,並使出口業取得競爭優勢,帶動經濟成長。但由於其他國家也競相寬鬆,結果成為「零和遊戲」,反而使市場動盪加劇。

QE不靈,ECB現在又把政策焦點轉向負利率,希望藉此來鼓勵貸款及經濟活動。但如果負過頭,且實施時間拖長,反而可能使民眾從銀行提出存款,使銀行的業務模式陷入混亂,也將壓縮銀行的獲利,削弱放款能力,更難達到刺激經濟成長的效果。

-0.4%的存款利率是「棒子」,新實施的貸款利率補貼(TLTRO-2)便是「胡蘿蔔」,亦即銀行若增加貸款,ECB還會補貼銀行0.4個百分點的利息,一來一回相差0.8個百分點。但在民間貸款需求不足之際,銀行只會挨棒子,啃不到胡蘿蔔。而且金融海嘯之後,歐元區比美國更晚採取措施來因應銀行及金融業的問題,造成資金傳輸機制嚴重堵塞,ECB再多的寬鬆政策也只能幫助銀行恢復元氣而已,何況負利率更使銀行營運雪上加霜。

當然,寬鬆貨幣政策縱非萬能,而且已進入「報酬遞減」階段,但報酬還未到0或是負的階段,畢竟寬鬆措施能使貸款更容易取得,且成本更低。如果不實施QE,利率可能高些,貸款額可能更低;沒有QE,股市及房市也不會大幅上漲,財富反將減少,需求也將更少,經濟更加停滯,通縮也會拖得更久。

但光靠貨幣政策顯然不夠,較佳的總體經濟政策應該是由歐元區各國加強財政協調,並大幅增加公共投資。現在政府舉債的成本空前之低,全球已有近7兆美元的公債淪為負殖利率,因此政府如果增發公債,市場及信評機構都會高抬貴手,尤其是這些資金如果投入基礎建設,將更受歡迎。而且由政府推動規模大、營運時間長的公共資本支出,也能提振民間企業對未來的需求的信心,而且更可能實現較長期的經濟復甦。

現在ECB亟需各國政府伸出援手,但各國政治人物迄今仍不願分擔責任,甚至還有一些國家擁抱「撙節」,抵消ECB的政策效果。各國政府的「政治怠惰」,使ECB不得不獨挑大樑,甚至推出更多非傳統政策來進行實驗。依據既有的經驗顯示,ECB雖頻頻出招,但每使用一種新政策工具,效果往往更差,成本也可能更高。

換言之,ECB的各項措施只能算是「葉克膜」,讓沈痾難起的歐元區經濟不死而已;全球金融市場也普遍認為ECB其實即將彈盡援絕,信心愈來愈低,而市場反應也就與ECB的政策目標背道而馳,歐元升貶不定,股市震盪不安。在歐元區各國政府覺醒之前,這條漫長而黑暗的隧道將難以見到盡頭的曙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