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家縱論/財團法人 也該監督 2015-03-15 01:08:38 聯合報 陳冲 農曆年期間一則有趣的新聞是柯文哲對內湖開發案的發言,柯市長認為「花一大筆錢就可以把保護區變開發區」「奇怪耶!」隨即引發一場論戰。先有法師出面指陳柯市長「羞辱慈濟」「善惡必報」,接著又有幾位意見領袖各抒己見,先是著眼個人風度,繼則論及慈濟行事風格,其實類似論述可以更宏觀,見樹更見林。 在人類近代文明史上有一項重大的發明,就是創設了「法人」,就是基於特定目的創造一個法律人格,不受自然人生老病死限制,可永續實現創始的目的。現代的公司、基金會,都是這理念下產物,對經濟乃至社會發展,產生莫大貢獻。 一般而言,法人可概分營利與公益性質,前者如公司,屬營利社團法人;後者如公會,屬公益社團法人,至於慈善團體、基金會,多屬公益財團法人。也許有公益團體人士認為,營利的公司俗不可耐,不能與其相提並論,而部分宗教性質團體,更認為本身目的崇高,性質超然,但在法律上都是法人。 雖然團體有法律人格,但仍需由自然人經營,所以在亞當斯密時代,就指出公司經營者因為人性弱點,依然存有所謂「代理」的問題,必須要有運作規範。以我國而言,有公司法規範營利的社團法人,有商業團體法規範公益的社團法人;唯獨對財團法人,除民法上有設立、解散規定外,並無實質性規定,僅於必要時,散見於各主管部會的行政命令。 這在國人不熟悉法人運作奧妙時,尚不嚴重。但在各界了解財團法人運用之妙後,加以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項設有租稅誘因,有限法條難以應付日益增加、功能複雜的財團法人。 於是,不僅是慈善家、宗教家設財團法人,企業家也紛紛成立財團法人,君不見兩個月前,某企業家遺孀出任某財團法人董事長,引起資本市場注意,只因不少財團法人已成企業控股的重要選項。 任何法人,在規模不大時,對社會影響有限,所謂stakeholder(利害關係人)不多,不引人注意,也不必過度注意。例如小公司開開倒倒,對社會衝擊不大。公司如逐漸成長茁壯,不僅股東多,往來客戶、供應廠商也成千上萬,動見觀瞻,在法律上也達到公開發行程度,法規會有較高要求,所以除公司法外,又有證券交易法的規範,對其財務、業務乃至股債發行、交易都有詳細規定,因為size does matter,稍有閃失,一定影響重大。 財團法人也不例外,雖都在實現其崇高目的(例如:教育、醫療、研究、慈善、環保等等),小規模時為善為害都不大,及至發展至某種規模時,不但把財政部「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發揮淋漓盡致,而且還控制上市公司、掌握社會資源、擁有強大遊說力量,此時就「引人注意,也必須注意」。 前些日子論戰中,許多人談到「公益勸募條例」,其實這只是某些財團法人的活動之一,為有制度性規範,行政院在二○一○年三月曾提出「財團法人法」草案,至今仍未獲立法院有效審查,遑論通過。不過該草案草擬時,雖參考各部會行政命令,但有兩項盲點:一是排除宗教團體,另一是大小法人一概通用。前者應是唯恐妨害宗教自由,想委諸宗教團體法;後者則是胖子瘦子同穿一件衣服,結果會都不合身。 慈濟在內湖的規畫,是歷經四任市長的Long story,撲朔迷離,非我所能理解。但涉及財團法人共同問題,就值得眾人關心,現階段建議可循下述方式: 一、推動「財團法人法」立法,將躺在立法院的草案提出審查,並對超過一定規模財團法人,適用較高標準的監督,此與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分流管理道理相同。 二、宗教團體有關教義研究、傳播、教育等純宗教事項,不必納入,但財務及非宗教事務,仍應受該法的規範,財務公開更是基本要求。 三、鼓勵尤其是大型財團法人加入自律組織(例如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以同儕互助監督方式,提升自律。 四、財政部研議現行免納所得稅的六十六項法令解釋,有無過於寬鬆?而金管會亦可針對上市公司捐助財團法人,再由財團法人控股上市公司的現象研究改善之道。 關心內湖開發案人士,如見樹又見林,更應關心整體財團法人治理。 (作者為總統府資政、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