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進TPP 該認真準備了
2015-10-02 01:29:3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以來我國出口連續衰退,經濟成長率落到2%以下,加上周邊國家陸續簽署新的區域貿易協定(如中國大陸和澳大利亞),或將貿易協定升級(如東協蛻變為東協共同體),台灣經濟前景著實堪憂。

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是突破困境的最佳途徑,但「兩岸服貿協議」在立院被擋下,而「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也擱置不前;目前較有希望的途徑,是參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談成之後的第二輪入會談判,以獲得占我國貿易額35%的免關稅貿易機會。政府完全了解TPP對我國的重要性,也認真地在推動此事。但是,依目前狀況看來,一旦真到了TPP邀請我國入會談判時,恐怕會變成另一個「服貿協議」,屆時將會棄甲曳兵、全面潰敗。但協定簽不成事小,經濟遲滯不前、被競爭國狠拋在後,才真是令人扼腕。

綜觀目前推動的罩門,在於三個重大關鍵未能處理:一是「研究不足」,二是「溝通不足」,三是「應變方案不足」。在「研究不足」方面,因貿易協定內容非常複雜,且TPP有不少新議題,每個項目都需要深入研究探討,才能獲得清楚結論,例如貨品部分甚麼可以完全開放、甚麼可以限量開放、甚麼是完全不可開放?可以開放的部分要如何開放?立即免稅完全開放、逐年平均降稅開放,還是以鋸齒狀分次降稅開放?保留一段時間維持現狀,拖延到某個年度一次開放?這些其實都會和產業的調整方案連動。

服務業更為複雜,155個次產業項目中,每項的內容都不一樣,都要蒐集本國和對手國的產業和廠商資料,進行深入研究後才能得知產業能夠承受的程度;再來擬定開放的模式和速度。各種服務業開放的模式都可以設定某些規範,其最後的開放狀況就千變萬化,沒有投入資源蒐集充足資料後進行深入研究,不可能設計出最佳的開放模式。前國策顧問郝明義對兩岸服貿協議的批評,就是認為將出版業分成三段,分別大幅開放卻沒有在大陸獲得對等的待遇。這就是沒有深入研究,也缺乏和產業界深入溝通的結果。

在負責貿易協定諮商準備的「國際經貿策略小組」設置要點中,明列的任務都沒有「預定簽署協定的研究工作」;這意味著各種協定的擬定、審議、諮詢、溝通都不需要以研究為基礎。於是,各部會完全隨性決定要不要進行研究,或看預算多寡來決定做多少研究,而由於各部會預算都捉襟見肘,所以必要的研究工作多是局部而零碎的,甚至有研究還在進行時,協定已經簽署的狀況,實在令人痛心。

理想上,研究工作宜由行政院統一規劃,指定各部會就其主管內涵,研究那些必要的內容,以及上述的開放模式,屆時談判小組才有參考基礎,不會臨時找業界徵詢,甚至盲目地進行開放諮商。

在「溝通不足」方面,上次服貿協議是在問題惡化之後才進行溝通,這次政府學到教訓後已提早和產業界溝通;但是,目前看到的都是和「產業公會」溝通,這是遠遠不足的。參加產業公會者通常是有規模的企業,會出來反對的企業通常是競爭力較弱的非公會企業;和產業公會溝通有如「向牧師傳道」,是無法達成目的的。另外,絕大多數的農產品都要開放—包括越南農產品將大量出口到台灣,請問已經向農民宣導溝通了嗎?還是要等到農民包圍農委會之後,再展開溝通?

這些當然涉及第三個不足—「應變方案不足」。因為沒有適當規劃的產業應變方案,所以主管官員無法說服農民及弱勢產業。行政院千萬不能讓各部會抱持著「在位一天混一天,混不下去就退休」的心理,否則TPP將會是另一個「兩岸服貿協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