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打造台灣「里山」 靠買菜的你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28 03:06聯合報 陳嘉鴻/自釀文化復育工作者(台北市)


今年春分已悄然而至,農人在春分前忙著播種,期許豐收與盼能有個好價錢,最少能糊口。在春分的隔日,因為自釀文化復育工作的需要,與農民們一同觀看「里山」的紀錄片,大家邊看邊讚嘆:「我們小時候就是這樣,好懷念!」看完影片後,媒體披露「政府放寬農藥殘留」的新聞,形成相當大的諷刺。

「里山」對於農委會而言並不陌生,農委會在二○一四年舉辦的生態電影節,有部紀錄片「里山台灣:滄海桑田桃花源」,也早在二○○九年前就開始推展相關計畫。

里山是什麼呢?「里山」(日文:Satoyama )指的並非一個特定地點,而是泛指人與生態皆能和諧共存的地方。在日本多鄰近聚落的淺山地帶,這與台灣的地理環境相似,農委會與民間團體分別在八煙聚落、花蓮豐濱、貢寮等地,與當地農民合作,嘗試以友善耕種,實踐里山精神,其中八煙聚落獲得「里山倡議」的認可,成為該國際組織的一員。

農委會推展「里山倡議」多年,今年突然宣布「放寬農藥殘留的標準」政策,兩者有著極大的矛盾,有許多關心生態與食安的民間團體出面質疑與抗議該項政策,最後政府被迫收回成命,農藥放寬急喊卡。

人類使用化學農藥的時間並非亙古至今,而是從二戰後才開始。我國則是在民國四○年代中期引進,至今未滿一甲子,所以有些老農民看到「里山」的紀錄片時,倍感親切,因為他們親眼看過「慣行農法」前的世界。「慣行農法」係將農作物以外的生物都是為病蟲害,處理病蟲害的問題採取單一方式:噴灑農藥,這與「里山倡議」將農作、自然與生物都歸為生態系統大相徑庭。

不少農民與筆者分享到,耕作最辛苦的是灑農藥。噴灑農藥時,得看測風向、全副武裝,為的是降低農藥傷害的風險,有的在投藥後得立刻到醫院掛急診,打所謂的排毒針,有的聽說得喝青草茶或鮮奶排毒。除了健康問題,還有農藥的成本問題,因為一種農藥殺了一種蟲後,生態就遭到破壞,其他蟲害獨大,只能選擇再施用別的農藥,最終將蟲害殺光,用藥所費不貲。若遇到天災,造成農作耗損,往往連用藥的成本都無法打平,更是欲哭無淚。

因此,不少農友說:「如果可以選擇,當然選不噴灑農藥啊」,也感慨:「但是現實收入與環境生態很難兼顧」,有的農人以混種作物的方式驅蟲,但不用藥的農作外型就不這麼討喜,還需要熬過轉型期,對於經濟吃緊的農民而言,還是得服膺於「市場機制」—若消費者多以貌取菜,只能繼續投藥,自己要吃的醜一點沒關係。

農民係為我們看顧糧食、照顧土地生態健康的關鍵少數,消費者不應讓他們身陷用藥與生態間的零和窘境,多選購友善耕種的農作,鼓勵更多農民無毒耕作,共同打造我們的里山台灣吧!

農民﹒農委會﹒紀錄片﹒農藥殘留﹒八煙聚落
延伸閱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