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正視我們落伍的防救災系統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7 01: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206南台大震中倒塌的維冠金龍大樓。 聯合報系資料照
分享二○六台南震殤,在地方勇於承擔、中央全力支援的合作下,交出難得的救災成績。儘管這起震災救難成效斐然,卻也震出防救災體制的缺失,中央、地方超越藍綠的合作雖克服了制度孱弱,若不能深刻檢討,下一次遇到複合式災害,必將付出慘重代價。
嚴格而論,這起震央在高雄美濃、芮氏規模六點四的地震僅跨越成災門檻,且是單一而非複合式災害,竟然會造成幾十棟房舍倒塌、一一六人喪生的嚴重災損,暴露出常態防災的不足。包括建管、避災、防災資訊都呈現空窗狀態,讓單一地震付出慘痛代價。
我國應對災害的救難設計,源頭是九二一地震重創後的《災害防救法》,法中明訂災防的執行單位是內政部消防署調整體制後的「災害防救署」。遺憾的是,因應複合式災難的前瞻立法設計,卻因為立委鄉愿認為「災害防救署」的名稱太長,而同意維持原有「消防署」之名號。維持機關原銜的後果,則是災防的怠惰,及災難意外的因應無法提升。
從台南震災的因應看,救災部分因人溺己溺的同胞情懷掩蓋了制度的扞格,使結局看起來尚可;但其間無謂的資源耗損,包括物資過度湧至、多支救難隊伍無緣上陣即遭「請回」等,都顯現防救災的指揮、後勤系統紊亂。尤其,負責防災體系建置的中央防救災執行單位缺席,讓整體防救災調度處於有勇無謀的局面。
防救災之根本無非「預測、預警、預防」,很遺憾的是,災防法空有前瞻思維,但執行單位卻固守「打火救災」的老店面,一味著力於固守地盤、設備更新,對「防災」的前端努力幾乎呈現無感,尤其防災教育、防災資訊部分更是未見著墨。
防災資訊部分,台南震災觸及土壤液化問題,引領民眾關注自宅是否坐落在土壤液化區,進而輿論充斥關於土壤液化的討論。這樣的關切實屬自然,但追溯源頭,問題在防災資訊的透明化不足。政府對土壤液化的基礎調查做得不少,卻遲遲不公布;原因竟是各方政治力量干預要求「不要影響房價」。土壤液化資訊之外,依《地質法》應公布的敏感地質區塊,也如盲斷層般不能曝光,難道要等災難發生,民眾才能後知後覺嗎?
事實上,台灣防災研究的進度和水準在國際上早有口碑。日本福島核災後,成大、中山大學的水工及海洋學界即以馬尼拉海溝若地震引發海嘯,南台灣哪些區塊可能遭到淹沒進行模型演練。但如此珍貴的研究結果,卻在計畫結束後存檔,完全辜負了防災本旨,豈不可嘆?
同樣的,馬國鳳教授領導的「台灣地震科學中心」成績斐然,預測、預警資訊軟體外銷地震好發國家,獲致相當好評;但在台灣,卻不為人知。問題竟同樣緣於「不要製造恐慌」的鄉愿意識。這樣空白的防災思維,多年來竟一仍舊貫的延續下來;可見,台灣正確的防災思維從未萌芽。
防災教育空白,更是不忍卒睹。人們入住新厝,歡天喜地討論裝潢、燈飾、風水,卻不知檢視逃生動線、安全避難區位;萬一發生地震,恐怕只能聽天由命。網路最近瘋傳的「地震逃生守則」,錯誤連篇,民眾若信以為真,恐將危險加身。即使如此,仍未見官方災防執行單位提出任何導正,放任偽知識以訛傳訛。
三一一福島海嘯引發核災的複合式災難,為全球帶來防救災的警醒與檢討。台灣是天災好發地區,但國內相關的反省、防範、因應卻遲遲未見啟動。天災的防救,不能光靠臨時性的社會動員,必須靠政府和民間有系統的防災準備。台南震災不合比例的傷損,是對我們冥頑不靈的防救災體制沉重的提醒。
必須提醒的是,今年以來,早春旱季變雨季、寒潮侵襲、台南震災……,迄今似乎只是災難序幕,切勿掉以輕心!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公告版位
- Feb 17 Wed 2016 02:26
聯合/正視我們落伍的防救災系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