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華/流浪到火星
2015-09-22 01:29:17 聯合報 王文華
一位畢業生問我:「我想去國外流浪一年,你有什麼建議?」

「為什麼要流浪?」我問。

「我不想那麼快投入朝九晚五的職場。你當年不也辭職到國外流浪,你那時在幹嘛?」

對於生涯規畫的問題,我都特別小心。因為適用於我的並不適用於他,而且年輕人應該跟比我厲害的人學習。

於是我想起三個比我更厲害、也流浪過的人。便從他們的故事中,歸納出流浪時可以做的事。

一、補強自己的弱點。Google草創初期,創辦人佩吉缺乏管理能力。他曾在大庭廣眾下開除所有經理人,要工程師自我管理。也曾對行銷人員說他們的工作就是欺騙。二○○一年,投資人逼他交出執行長職位,請來矽谷大老接手。他大權旁落,在公司內流浪,專注於新產品開發。他主導Android併購,把它打造成最大的行動裝置作業系統。也在這過程,練就了管理功力。十年後,他重掌執行長,帶領Google邁入另一高峰。

二、探索新領域。一九八五年,賈伯斯欽點的執行長,與董事會聯手,把他趕出家門。賈伯斯另起爐灶,投資皮克斯,把這家原本做特效電腦的硬體公司,轉型成電腦動畫片廠。掙扎了九年,直到《玩具總動員》問世才苦盡甘來。如果一直待在蘋果,他可能永遠不會發現電腦動畫這個領域。

三、做更大的夢。人離開一個地方,有時不是因為那「人」太小,而是因為那「地方」太小。線上支付系統PayPal的創辦人馬斯克也被逼宮,離開後他做更大的夢:創辦太陽能服務公司、打造電動車特斯拉、成立太空運輸公司。他一方面拯救地球,另一方面殖民火星。他笑說:「我最後想死在火星,但希望不是因為我的太空船墜毀而死。」

我跟畢業生講了這三個故事,增加了他流浪的勇氣,他更不想乖乖去上班了。

但我卻後悔了。

因為我了解佩吉、賈伯斯、馬斯克能在流浪後再創高峰,是因為在流浪之前,都曾真槍實彈地大幹一場。過去的大風大浪,跟後來的人去樓空對比,讓他們能用廣角鏡頭看清自己,然後調整、強化自己。

然而看清、調整、強化自己所需的時間,不是一年,而是十年。

這,適用於剛畢業的新鮮人嗎?

台灣的低薪和高失業率,讓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想走主流的路,而選擇延畢、打工度假、「Gap Year」、輟學、創業。

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擺脫主流都不容易,所以在感性上,我總是鼓勵他們。

但理性上,我也不得不跟他們分析:反主流的過程中,有些人的確英雄造時勢,像佩吉等人一樣走出自己的路。但有些人只是把「流浪」當「流行」,拖延進入現實世界的時機。要成為前者,你在流浪時,要比朝九晚五更拚。

沒有人喜歡朝九晚五。很多工作多年的上班族,包括當年的我,面對永無止境的會議和自說自話的老闆,也常有流浪的念頭。

流浪的本質是改變。改變的必要條件是意志力和執行力,而不是機票和「airbnb」。所以不管形式上是否流浪,只要做了上面這三件事,已經有了流浪的好處。

也許有天我們會死在火星,但這三件事,讓我們還在地球上時,活出最大的自己。(作者是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