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景回響/偏鄉教育立法 要等多久?
2015-09-22 01:23:57 聯合報 陳超明/實踐大學應外系暨創意產業博士班講座教授(台
聯合報「偏鄉教育願景高峰會議」一開完,我開始思考:這些會議是否會像噩夢一樣,不斷出現?明年我們還會來談偏鄉教育問題嗎?過去,我也參加過不少論壇,但是結果呢?

憑良心說,教育部上上下下或者是媒體,近幾年對於偏鄉的關注沒有少過。不管是補救教學、遠距學伴、教師成長或專任師資員額的挹注,都不會漏掉偏鄉,但是成效顯然有限。到底偏鄉教育問題在哪?

偏鄉教育問題,很多在地教育及主管人員大抵理解,然而很多問題是長久累積的結果,也有一些問題牽涉到人性或利益的衝突。

偏鄉教育問題,我歸納成兩類:本質上的和制度面的。所謂本質上,偏鄉地區很多小孩來自弱勢家庭,很難支撐其學習動機,也很難有外在誘因。這種家庭本質問題,很難由外力介入。

此外,另一個本質問題來自學校本身。現今學校教育模式,多以「教室教學+家庭作業」構成,學習成效才能達成。但考量家庭因素,這種學習模式在偏鄉或弱勢家庭根本不可能達到。偏鄉地區的學習模式不可能複製都會地區,因此大部分偏鄉小孩幾乎沒有完成學習。

學習動機不強及教育模式不合適,這兩個本質問題,再加上制度面困境,偏鄉教育更是雪上加霜。所謂制度面問題,大抵來自教師來源不穩或教師無法承擔偏鄉教學重任。偏鄉教師流動原因很多,也考驗人性。但難道我們束手無策嗎?

制度問題,只要調整制度或更改法規,就可以解決偏鄉師資缺乏問題。只是在行政官僚體制與民粹盛行之下,誰敢下決心去改變行之多年的教師聘用及分配制度呢?既得利益者反彈、制度不公平的指責、得過且過的事務官心態,讓長久以來的偏鄉教師問題,無法解決。

很多民間團體盡力投入偏鄉教育,我們都很佩服。然而我一直認為體制內改革才能永續,也一再強調,偏鄉缺乏家庭或校外學習支援系統;如何在教室內完成學習?如何刺激學生學習動機?有賴老師及學校整體投入,畢竟偏鄉小孩擁有的一切學習,都掌握在老師手中。

有別於都會地區,教育主管單位是否應該考慮,配合偏鄉地區的教育與人才發展,訂定符合他們需要的「偏鄉教育法」。從教師任用、教育行政、教學模式、升學管道及學校經營等方面,重新考量發展配合偏鄉教育發展的體系。

立法在於永續經營、在於釐清偏鄉教育本質、內涵與運作原則。此法可以:一、定義偏鄉教育;二、釐清中央、地方權責及穩定預算;三、建立偏鄉學校行政後勤支援(如交通、住宿及專職行政人員、運作);四、偏鄉教學體系的研究與發展;五、學生學習支援系統;六、教師聘任、甄選及成長機制等。

我在這場高峰會議一提出此構想,在場的偏鄉校長、老師都很興奮,日本在一九五四年早就立法了!可是台灣呢?教育主管單位認為「立法」難如登天,害怕與立法院打交道,最好用行政處理,但這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作法。執政團隊換來換去,教育部長來來去去,沒有法源,如何永續?

偏鄉教育是每個人的責任,未來他們與我們共同生活與打拚,每個偏鄉小孩都是我們國家重要資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