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人退民主黨 劉慧卿:要走就會走
2015-09-22 02:44:32 世界日報 香港新聞組/香港21日電
近來內訌不斷的民主黨再有多人退黨。繼黃成智及狄志遠決裂出走後,民主黨20日又有七名黨員聯署向黨中委提交退黨信,包括不獲推薦出選區議會選舉的沙田區議員麥潤培。七人在信中大爆兩大退黨原因,包括無暇兼顧黨務,以及麥潤培不獲以黨名義推薦出選,聲言事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他們在退黨信中感謝該黨多名中委,但未有提及主席劉慧卿、副主席羅健熙及尹兆堅。
文匯報報導,七名民主黨黨員決定退黨,包括早前不獲該黨新界東支部推薦出戰區選的麥潤培,以及鄺智揚、鄺美娜、徐嘉輝、宋寶欣、李志宏、黃浩鋒。
報導引述麥潤培稱,民主黨一直包容不同聲音,他們亦接受不推薦自己出戰區選的決定,但「我們一班年輕人,入黨兩年了,都被新東支部拒絕接納成為基本會員,其實對有興趣發展地區事務的年輕人不公平。」他稱退黨因為人事問題,與區選無關。
報導指出,劉慧卿聲稱,不能猜測七人退黨原因,「沒有辦法,要來的人就會來,要走就會走」,又稱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合作,但要離開的人,他們也會尊重。至於七人退黨會否影響該黨區選部署,她稱該黨會繼續齊心,盡量做好工作,不擔心引發退黨潮。
據報導,麥潤培一向與民主黨親劉慧卿派系黨員不和,但部分中委仍支持麥潤培參選,認為若不容許原區議員參選,難向公眾交代,最後引發退黨事件。
9人硬撼民主黨 「青年新政」拚4席
區議會選舉11月22日才舉行,10月2日接受提名,雨傘運動後成立的政團青年新政卻早早舉行區選誓師大會,宣布以「香港人,一齊贏一次」為口號,派出九人參選,欲由重奪區議會開始,將本土理念帶入制度。青年新政召集人梁頌恆指,為堅持無篩選的區議會選舉,早前拒絕與泛民協調出選,有信心至少奪得四個議席。民主黨稱既然未能協調,惟有在選舉一決高下。
蘋果日報報導,青年新政打算密集式爭取選票,與市民親身接觸解釋理念,梁頌恆指自己及另外三名隊友已辭去正職,每日落區,其他人平均每周落區四、五次,他指不見泛民經常落區,更聲言「一定落(區)得多過民主黨」。他認為葵青的青衣南及長安較多年輕選民,有信心取勝,而油尖旺的大南及九龍城的黃埔東、黃埔西也是他們必爭之地,相信泛民參選人不會取得太多選票,「最多五五波」。
據報導,民主黨副主席尹兆堅指,既然不能與青年新政協調成功,惟有在選舉中一決高下,尹兆堅形容在協調過程中,青年新政只要求民主黨作出退讓,不想退出任何一區,故難以和對方繼續談下去,又指青年新政多數與民主黨相撞的選區,多是民主黨與建制派叮噹馬頭、勝負五五波的選區。
梁錦松:鬥爭不會得民心
2015-09-22 02:44:32 世界日報 香港新聞組/香港21日電
被視為下屆特首黑馬的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20日於論壇上指出,若香港要在2047年繼續繁榮穩定,維持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價值觀,便要以行動向中央證明對國家有貢獻,而非對抗鬧事。他並指從政者得民心者才得天下,靠鬥爭不會得民心,籲政府、立法會及社會少一點對立鬥爭。
綜合媒體報導,梁錦松提及香港發展時,稱港人「吃軟不吃硬」,應用軟銷方法推動「一帶一路」。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則在台下提問,她稱認同港人「吃軟不吃硬」,希望發言指香港無依法去殖民地化的陳佐洱,講話都要軟一點。
劉慧卿提問離題被噓
據報導,劉慧卿並提問指香港在發展創新科技方面必須資訊流通,說:「我不知他(梁錦松)曉不曉得,新聞工作者很多都在後面, 他們每年都發表報告,他們說現在的新聞自由、言論自由、表達自由受到很嚴重的壓力,(壓力)都是來自北京!」
報導稱,劉慧卿話音未落,在建制派占多數的會場內即時噓聲四起。一名中年大叔向她大叫:「香港是全世界最自由民主的地方!」她又即時接招反問:「你是誰呀?如果香港很自由,你看看,就是這樣呀?……我只想問他有沒有這個情況!」但現場噓聲一直未停止。
報導指出,梁錦松回應時表示,香港仍有新聞自由,否則報章就不會每天「罵政府罵得這麼凶」,他認為政府、立法會以至不同政見的人士,要少點對立鬥爭的心態,要有愛、寬恕及包容之心,強調得民心得天下,與民心對抗,不會得到天下。
「二化」令港內耗? 京官又掀波
2015-09-22 02:44:33 世界日報 香港新聞組/香港21日電
「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論壇20日舉行,特首梁振英(右)、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左)出席。(中新社) 中新社
分享,使得「一國」之下的「兩制」都受到傷害,造成了香港巨大內耗,蹉跎歲月,引發許多問題。民主黨主席劉慧卿批評陳佐洱的指控嚴重,其言論恐將向北京發出錯誤信息,指陳佐洱沒有看到香港問題的核心,目前香港的困境在於特區政府的管治出現問題,「但他又自己搬兩個『化』出來,我覺得他真的(頑固)不化。」
綜合媒體報導,全國港澳研究會等機構20日舉辦「香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論壇,陳佐洱在開幕辭中提到,與鄰居比較,似乎不能不正視香港在經濟、民生方面的進展有些差強人意,「不進則退,慢進就是落後」,又指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被新加坡及澳門超越、綜合競爭力被上海及深圳追趕、每三個長者就有一個活於貧窮線下、今年7月及8月旅客數字更在六年來首次下跌,「這些消息傳來,令我心裡有些酸酸的感嘆。」
據報導,陳佐洱並指出兩個「化」的問題:一是沒有依法實施「去殖民化」,讓一些本應放在歷史博物館裡的東西跑出來招搖過市,有的還被奉為「金科玉律」;二是老殖民主義者在上世紀80年代初炮製的「去中國化」死灰復燃,氣焰囂張。「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國化』,使得『一國』之下的『兩制』都受到傷害,這種背離歷史本質的怪現象造成了香港巨大的內耗,歲月蹉跎,引發裡裡外外許多問題。」
報導指出,陳佐洱又認為,香港過往發展憑藉的優勢今天還在,「但優勢不是優越感的代名詞,簡單重彈老調的那些優越感,是盲目的、有害無益的催眠術」。他並力挺特區政府要「適度有為」,香港的法治和自由等核心價值不容絲毫受損,「為了香港未來發展,該去的要堅決去掉,不該去的絕對不能去掉,該管的一定要依法依規管起來。」
這是北京政府駐香港最高級官員張曉明發表「特首地位超然於三權之上」言論所引發的爭議尚未平息之際,北京對港事務主要人物的最新表態。此外,陳佐洱會後被問到香港應該依據甚麼法律去殖民化時,並沒有正面回應,只稱可以在基本法找到對應條文;被問及是否要進一步收窄對港政策,他只稱:「不能說管就是收窄,不管就是放鬆。」
報導指出,民主黨主席劉慧卿聲稱陳的講法「過於嚴重」,向港人發放「錯誤訊息」,劉慧卿表示,香港的核心問題源於社會撕裂,加上特區政府管治出現問題,未能團結各界凝聚共識,才令政策不獲支持和「裹足不前」,與「去中國化」及無實行 「去殖民地化」無關。
泛民:年輕人不顧被「再殖民」
反對派昨日對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的「不『去殖民化』反而『去中國化』」言論上綱上線,群起而攻。「泛民會議」召集人何秀蘭甚至狂言香港是被中央政府「再殖民」。
文匯報報導,民主黨何俊仁聲言,越來越多年輕人對來自內地的「殖民主義」產生反感,主要源於中央政策的「不公義」及對香港有「極高壓迫性」。
報導引述何秀蘭聲稱,香港人口由1997年時的650萬升至730萬,但期間出生率卻偏低,質疑是吸納大量內地新來港者。聲稱香港人口政策現被內地主導,又謂許多年輕人認為香港被「再殖民」,揚言香港應取回單程證審批權,因擔心會影響香港文化。
報導指出,「民主思路」召集人湯家驊則表示,揮動旗幟僅是情緒發洩及表達方式, 而非有人想香港回復殖民地等政治訴求,指陳佐洱應多來港了解現況。
報導稱,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亦不表認同,他稱大部分港人都擁護一國兩制及高度自治,只有極少數人拿出其他旗幟,作出本土傾向的言論,並非主體思想,認為中央應對港人多一點包容及信任。
出席鄧力群喪禮 習近平彌合左派傷口
2015-09-22 02:44:34 世界日報 編譯張玉琴/綜合北京20日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今年初在原中宣部長鄧力群的喪禮露面,令許多人大感意外,因為99歲逝世的鄧力群從未進入領導核心,而且與習近平父親習仲勛的立場一向對立;消息來源說,這是因為習近平掃蕩貪腐後,漸與中國黨政軍高層官員疏離,而開始努力彌合中國左右派分歧的傷口。
路透引用北京的消息人士說,習近平希望在2017年中共第19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央政治局七名常委更迭之前鞏固權力。專家指出,由於習近平預期掌權至2023年,他必須在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謀求盟友,以便未來三年持續進行掃貪,以及執行中國經濟改革的計畫。
習近平今年曾在數名前官員的喪禮中致悼,這些官員的意識型態涵括左右各派。而習近平為左右派搭起橋樑的企圖,向外面世界展現出一個迥然不同且手法更細致的中國國家領導人。
習近平除了在思想極左的鄧力群的喪禮上行鞠躬禮,他也向右派示好,在原人民出版社社長曾彥修逝世時致贈花圈。曾彥修在1957年中國反右運動中遭到整肅,他於今年3月在北京去世,享壽96。曾彥修家人表示,習近平或他父親習仲勛與曾彥修來往並不密切,但習近平仍贈予花圈致意。
另一消息人士說:「習近平一直在拉攏黨內的左右派,他是個務實主義者,既非激進保守派,也不是極端自由派。」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中國專家張克斯(Christopher Johnson)談及習近平頻頻在喪禮中致悼表示:「習近平說服意識型態各異的人馬,他正是中國最高領導人的不二人選,希望藉此鞏固勢力。」
習近平露面的另一個頗受注目的喪禮,是今年6月14日去世的中國前全國人大委員長喬石的喪禮;改革派的喬石,曾擔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監督反腐工作,也是主張加強政法系統的倡議者。
另外, 中國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張震今年9月3日以百歲高齡去世,習近平也親臨喪禮致悼。消息人士指出,反腐調查人員尤其重視軍中反貪,造成軍隊各階級忐忑不安。
雖然習近平掌權後,從未在公開婚禮中露面,但從他自己的婚禮中即可看出他很喜歡留一手。1987年,34歲的習近平和24歲的彭麗媛在廈門舉行婚禮,當時任廈門副市長的習近平告知市長,市長於是邀請同事參加婚宴,頭一個到場賓客認出彭麗媛是知名的軍中歌手,一邊與習近平握手,一邊問:「她為什麼在這兒?」習近平回答:「她是我的新娘。」
習近平歡迎採訪 外媒盼說到做到
2015-09-22 02:44:34 世界日報 要聞組/綜合20日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18日與媒體大亨梅鐸在人民大會堂見面,表示中國將開放國際媒體進駐。 (路透)
分享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下周訪美前,18日在北京會見美國傳媒大亨梅鐸時表示,中國將繼續對外國媒體持開放態度,歡迎外國媒體和記者來中國採訪報導。
包括新華社在內的中國官媒對習近平會晤美國「新聞集團」執行董事長梅鐸時講的這番話都做廣泛報導。
國際媒體觀察者此一發展感到奇怪。法新社19日報導,中國最高領導人有關歡迎外國媒體的談話,令一些觀察人士感到驚訝,因為中國當局禁封包括紐約時報、世界報、彭博社、路透,以及梅鐸屬下的旗艦媒體華爾街日報等外國媒體的中文網站。
法新社表示,在中國當局去年拒絕向紐約時報和彭博社的多達24名駐京記者續發或簽發記者簽證,中國對待外國記者的做法受到廣泛批評。外界認為,中國當局顯然是為報復這兩家媒體2012年發表的有關中國最高層領導人家族財富的調查報導。同時,外國記者在中國經常被阻止報導或者採訪活動人士,通信和行動受到監控,還被禁止前往西藏等地區採訪。
「駐華外國記者協會」今年9月13日在報告中說,最近收到各種有關外國記者在採訪時遭到有關當局干擾的報告。英國衛報19日也報導,在國際媒體一致批評中國官方拒發外國記者簽證做法的同時,習近平將原因歸咎這些新聞機構本身。在去年APEC會議期間,習近平在與美國總統歐巴馬的聯合記者會上,將簽證問題比喻為車禍,稱「一輛車如果拋錨,都要下車檢查哪兒出了毛病」,還表示「解鈴還須繫鈴人」,希望外國媒體能自己找原因。
美國之音報導,國際記者聯合會亞太區中國項目主任胡麗雲20日表示,習近平主席現在講歡迎外媒、外國記者到中國採訪,固然值得歡迎,但重要的是,在實際上,嚴格執行中國當局在2008年奧運後作出的承諾和決定,不要騷擾和阻撓外媒記者在中國不需要批准情況下便可自由採訪報導。
她說,中國不要只是光說不做,履行2008年的承諾就好。她說:「首先做出具體的改善,先把今年外國記者工作簽證的事情,按照規定給他們簽證,不要再有一個政治的審查,或不必要的拖延;第二,要求所有的省市、工作人員嚴格遵守2008年奧運之後,所允許自由作採訪的事情;第三,停止所有干擾他們工作的干擾」。
核電建設加速/獵人才...從大學校園下手
2015-09-22 02:44:32 經濟日報 記者李仲維/綜合報導
面對大陸經濟成長趨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已下令重啟核電興建計畫,吹響救經濟的號角,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各大核電企業的人才匱乏問題。
由於「黃金人」稀缺,爭搶核電人才在全球核電行業屢見不鮮,而起步晚、發展快的大陸核電產業也面臨類似問題。據瞭解,隨著核電項目重啟,大陸各大核電企業也開始積極儲備人才,以應對日益龐大的人才需求。
在每年的大學生畢業季,核電企業與航空企業一樣,會前往各大工科院校招聘工程技術學科畢業生,這兩類企業對畢業生均有一定的身體條件要求,包括身高、體重的範圍,以及畢業成績的限制。
山東一家還在興建的核電廠人士就表示,為了參與人才競爭,很多核電廠從大學三年級的在校生中展開招聘,進行定向培養。
據瞭解,被核電企業相中的應屆畢業生會被送到專業學校繼續培訓,並在日後的新建核電廠中從事操作員的工作。經過培訓,核電廠操作員會獲得由政府頒發的許可證。
業界人士認為,與核電人才漫長培養期相比,大陸核電發展速度加快,核電企業對人才的爭奪有加劇之勢。
中核攜微軟 福建蓋核電廠
2015-09-22 02:44:29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大陸積極蓋新一代核電廠。圖為江蘇連雲港田灣核電廠。 (網路照片)
分享大陸商務部官網昨(21)日公告,中國核工業集團(簡稱「中核集團」)將與美國微軟所投資的泰拉能源公司(Terra Power),簽署第四代核電廠開發及商業化合作協議,將於2017年底在福建霞浦建核電廠。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9月21到24日,商務部將在美國辦四場貿易投資促進活動,其中美國泰拉能源公司將與中核集團,簽署第四代核電廠開發及商業化合作協議。
分享美國泰拉能源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曾多次在公開場合推崇第四代核電技術「行波反應爐」(Traveling Wave Reactor)。
為了推動行波反應爐,由比爾.蓋茨提出、微軟公司資助的「泰拉電廠」計畫已經投入數千萬美元的研發經費,並預計未來還需要投入大約50億美元。
大陸「快堆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徐銤表示,行波反應爐屬於「快中子反應爐」的範圍,而快中子反應爐是世界上最新的第四代核電技術。他指出,福建霞浦快中子反應爐核電示範工程項目計劃在2017年底投入建設,該快中子反應爐技術是大陸自主研發。
徐銤表示,與其他核反應爐不同,快中子反應爐可以直接利用現在被廢棄的鈾同位素,甚至只經過簡單轉化的核電站廢棄燃料,對深度焚燒而產生巨大能量,將沉重廢物負擔轉換為高額經濟效益;另一大優勢是無須換料,透過提高運行安全性而降低核擴散風險。
他認為,與其他反應爐相比,快中子反應爐具有可將天然鈾資源利用率從目前的約1%提高至60%、可以實現放射性廢物的最小化共兩大優勢。
公開資料顯示,霞浦快中子反應爐核電示範工程項目功率為60萬千瓦,目前正在進行相關招標。
我駐港辦事處 新辦證大廳
2015-09-22 02:44:29 聯合報 香港特派員李春/香港報導
香港民眾和居港大陸人士,赴台觀光或洽公者日增。台灣駐香港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負責香港人及居港大陸人士赴台辦證業務,星期一啟用新辦證大廳。
新入台證件辦證大廳,位於香港金鐘力寶中心第一座十一樓。台北經文辦綜合組組長組長黃秀嫚說,近年香港旅客訪台人數創新高,年逾百萬人次。台北辦事處半年前規劃入台證辦證大廳搬遷事宜,以便提供更優質服務。
駐香港台北經文辦,受理申辦入台證之業務部門為服務組,其服務範圍包括為香港居民、符合申請條件的居港大陸人士、香港學生、國人子女配偶、無戶籍國民等人士,提供觀光、商務、赴台就學、遊學團、返台居留定居、工作、投資居留等多項入台證件的申辦服務。
經文辦服務組副組長盧正雄說,台港交流日益頻密,帶動網路申請及臨櫃申辦入台證件數持續成長。今年一至八月受理香港居民及居港大陸人士臨櫃申請件數約達八萬件,而香港居民透過網路申辦網簽總數更達八十萬人,分別較去年同期增加12%及7%。
他認為,新辦證大廳啟用後,除將帶給香港民眾更佳的服務品質,亦有助於台港商貿、觀光及教育交流。
官媒:對李嘉誠 挽留不如目送
2015-09-22 02:44:29 經濟日報 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香港首富撤資風波持續發酵,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昨(21)日發表一篇題為「對李嘉誠,與其挽留不如目送」的評論文章,暗批李嘉誠「遇到困難不能共度難關」,並稱「時間將證明,大陸錯過的可能只是一兩個商人、一兩家企業,而他們失去的,則將是與中國一起成長的整個時代」。
自2013年起,李嘉誠就開始出脫香港和大陸的資產,轉而擴大對歐洲的投資。之後李嘉誠又展開一系列大規模的資產拆分和遷移企業註冊地行動,目前李嘉誠旗下所有公司的註冊地都已經不在中國(包括香港)。
李嘉誠這一連串作為一直引起大陸的高度關注,新華社「瞭望智庫」日前刊登一篇「別讓李嘉誠跑了」的文章,更將此事推到風頭上。人民日報評論微信公號昨天也發表評論文章,加入這場論戰。
文章稱,「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的優惠政策、開放環境、巨大市場,是他走到今天的重要基石;而這幾年來,由於轉方式、調結構,大陸經濟增速主動回檔,李嘉誠的選擇就顯得尤為扎眼。從普通人的樸素情感出發,好的時候同享福,遇到困難卻不能共度難關,這在觀感上確實讓一些人覺得有點說不過去。」
人民日報指出,儘管李嘉誠撤資可能被視為一個「標誌性」事件,也可能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但前述這種看法「只能停留於個人內心的幾聲嘀咕」。「畢竟,資本的本性就是逐利而動,市場的規則就是遵守法治,只要在法治框架內,資本享有來去自由的權利」。
文章雖強調,「今天的大陸,政治清明、法治昌明、市場透明,當然有足夠的底氣接受任何資本的歸去來兮」,中國官方對這件事也表現得「從容淡定、舉重若輕」。
但最後仍暗批李嘉誠只將中國視為利益性市場,而不是戰略性市場,因而在此時選擇離開。
無獨有偶,大陸另一家官方媒體-《經濟日報》昨天也發表「理性看待實業資本跨境流動」的文章談論此事。但文章認為,「任何資本的流動都是為了尋求利益的最大化,本質上都是資本逐利的自然選擇,不值得大驚小怪。
排隊7小時!爭睹清明上河圖 擠爆北京故宮
2015-09-22 02:44:27 聯合報 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
北京故宮九十周年院慶,展出壓箱寶,民眾看展平均排隊七小時。 特派記者汪莉絹/攝影
分享北京故宮博物院九十周年院慶,史無前例地展出諸多鎮館之寶,包括宋代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真跡、東晉王珣的「伯遠帖」、隋展子虔「遊春圖」等二百多件書畫精品,件件都是國寶,吸引大批人潮,平均要排隊七小時以上,才能進館一睹國寶風采。
被大陸民眾稱為「曬皇帝家底」的「石渠寶笈特展」,近日在北京故宮開幕。此次特展共分典藏篇和編纂篇,諸多國寶級展品皆列於武英殿的典藏篇,展出的書畫文物規格之高、一級品之多,史上首見。
其中,最受民眾追捧、也是此次展覽的最大亮點之一,是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北京故宮副研究館員田藝珉表示,「清明上河圖」受民眾追捧,主要是該畫作名氣大、人人都看得懂、內容豐富精彩。
北京故宮書畫專家表示,原作的左右兩端因年代久遠,有所損傷,文獻中記載的遠處山景等部分已不見;原件與後世臨摹品最大不同的是,原作的橋梁是木橋,而非臨摹品常見的石橋。
據了解,北京故宮上次展出「清明上河圖」,是十年前的八十周年院慶,下回展出可能要等到二○二○年故宮建成六百周年。
除了家喻戶曉的「清明上河圖」,此次特展還有:東晉顧愷之的「列女圖」(宋摹本)、隋代展子虔的「遊春圖」、東晉王珣的「伯遠帖」等書畫精品。
東晉王珣的「伯遠帖」與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曾被乾隆皇帝集齊,並將貯藏這三件書法瑰寶的屋室,命名為「三希堂」。目前,「快雪時晴帖」由台北故宮收藏,為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而中秋帖和伯遠帖由北京故宮收藏。兩岸故宮曾有意促成三件書法作品齊展的意向,後因政治干擾等因素而作罷。
由於「中秋帖」的狀況不佳,已不適合展出,此次北京故宮僅展出「伯遠帖」。據稱,乾隆收藏的「快雪時晴帖」其實是唐摹本,而「中秋帖」也是宋代米芾的臨本,「伯遠帖」是真跡,也是迄今為止晉人墨蹟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
其他國寶級精品有:隋代畫家展子虔的「遊春圖」、唐代畫家韓滉的「五牛圖」及宋代書法家米芾的「苕溪詩」等,都是傳世名作。
閱報秘書/石渠寶笈 收上萬書畫
「石渠寶笈」是集清宮書畫收藏之精華編撰而成的一部大型書畫著錄,成書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由卅一位大臣編纂的皇家書畫匯編歷時七十年。收錄上迄魏晉,下至清初近兩千年書畫名家書畫作品達一萬兩千餘種,是歷史和藝術史上珍貴的文化遺產。
公告版位
- Sep 22 Tue 2015 18:48
兩岸要聞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