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對中國經濟下行風險的再認知
2015-09-09 01:52: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股市在閱兵後開盤,在國家隊護盤下,激烈震盪,這也反應當前中國經濟成長減緩的現況。大陸股市先前大跌、人民幣貶值,在全球金融市場引發動盪,也淪為國際媒體撻伐的標靶。然而這類評論多屬見木失林,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

成長減緩,本來就是中國經濟從出口導向轉型到消費帶動的必經歷程,寄望成長居高不下誠屬昧於現實。股市崩跌與人民幣貶值,肇因於正確的改革政策,卻操作失當,又選在錯誤的時機推動,忽視市場效應,導致股市泡沫破裂,並引發全球「匯率戰」疑慮,滬港通、寬鬆貨幣政策及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等良法美意反而成為亂源。

然而由於大陸股市可交易股票市值僅占國內生產毛額的三分之一(先進國家多超過100%),家庭財富投入股市的比例不到五分之一,持有股票者只占總人口的30分之1,因此股市重挫只會將消費重點從奢侈品轉向必需品;且股市融資總額只占銀行業資產的1%,不致造成系統性金融風險。

中國經濟也不太可能「硬著陸」。中國為大陸型經濟,且現今服務業比重已經超過工業,因此不能再死抱電力消費、鐵路運量等過時指標。今年「保7」幾乎確定無望,但仍在「軟著陸」範圍內;何況中國在貨幣及財政政策面,仍有充足的彈藥來拉高經濟成長。

但這場「中國風波」仍帶來短期與長期的風險。短期間凡是依賴原料出口的國家,都將承受經濟衰退或成長嚴重減緩的壓力;台灣及南韓等也因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使出口劇減。人民幣貶值也引發各國貨幣競貶,迫使央行進場干預,釋出美元並收回本國貨幣,甚至拋出美國公債以取得美元現金,結果在美國及各國形成「量化緊縮(QT)」效應,再加上美國仍可能升息,全球金融市場動盪仍是未了之局。

長期間也存在多項深層隱憂。首先,中國當局因應股市崩跌及人民幣貶值失當,令國際間對中國處理危機能力的信心劇降,也使中國內部對政府落實改革的決心產生質疑,更可能因市場動盪而使改革成為代罪羔羊。國內、外的信心危機,將成為未來推動改革的重大障礙。

其次,市場暴起暴落使投資人對「市場」價格喪失信心,政府撐盤也使資產的「清算價格」蕩然無存,任何利空消息都將使資產價格再度劇跌。這正是日本政府在泡沫經濟破滅之後的錯誤處理模式,使日本陷入「失落的20年」,而中國當局似乎並未學到教訓。另外中國也存在成長「斷鏈」的風險,經濟全靠新增資本支出維繫成長,但依賴舉債進行的投資及成長絕難持久。

即使中國經濟最終能從偏重「煙囟」產業脫胎換骨,仍將對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中國經濟成長放慢將成為「新常態」,能夠「保6、保5」已屬佳績,全世界都需習慣,這對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及企業均屬長期利空。

其次,人民幣終將成為全球準備貨幣,並形成「人民幣區」。中國將把人民幣資本市場開放給外來資金,更多貿易將以人民幣結算,各國央行將把人民幣納入外匯準備;國際資金匯聚也有利於中國推動「一帶一路」計畫,使中國重新成為全球經濟中心。

第三,未來中國製造業規模雖將縮小,但生產層次卻將提高,對日本、德國設備及亞洲各國的供應鏈,依賴都將降低,而過剩產能也將對外尋找出路,形成「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的新模式,此對台灣的衝擊尤大,不加入便將喪失市場。

面對這場中國風波,幸災樂禍純屬無知,過度悲觀亦無必要。對危機做好準備,在轉型中尋求新機,才是理性的思維與積極的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