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新年新願 打破悶經濟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8-01-01 02:5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17年台灣經濟表現令人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商品出口成長率達到12%,是近幾年來的新高;憂的是,即使出口大幅成長,卻無法像以前一樣拉高總體經濟成長率。也就是說,雖然去年最終的經濟成長率達到2.58%,略高於預期,但相對於12%的出口成長,2017年台灣經濟表現完全被國內部門給拉下去了。

在國內部門方面,投資的表現最差,民間投資成長率只有0.09%,幾乎完全沒有增加;外人來台投資的件數減少了0.94%,而投資金額卻大大下滑了52%,也就是說,去年根本沒有大型的國外投資。

造成國內投資不振及外人來台投資減少的最重要因素,包括政府先前通過「一例一休」制度,導致企業界大反彈,另外就是政府激烈的減核政策,卻又無法提出令企業信任的代替方案,更加深企業疑慮。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說法最具有代表性,他說,如果沒有必要不會留在台灣,然後,我們看到鴻海決定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100億美元;鴻海的子公司選擇到大陸上市,而不在台灣上市。

除了上述兩個錯誤的政策以外,執政當局推動的其他政策,包括「五加二產業」、「新南向政策」及「前瞻計畫」等,也都看不到對國內經濟有明顯的貢獻。其中「五加二產業」在選前喊的很大聲,現在卻看不到有多大的推動力道。「新南向政策」主要強調人的關係,因此在擴大新南向國人觀光客及學生來台有一點效果,但是對於台灣經濟的貢獻其實非常有限,尤其是因為大陸觀光客減少,完全抵銷了新南向國家觀光客的效應。前瞻計畫雖然引起反彈非常大,但是執政當局仍然堅持推動,其中有將近一半在軌道建設,可以引發的經濟效益並不大。

在國內景氣不佳、薪資不成長的情況下,大多數國人對於現階段經濟的表現都是相當不滿的,而且對於未來經濟前景似乎也不那麼看好,許多企業界也持同樣的看法。所以,去年聯合報舉辦由民眾投出的代表字為「茫」,一方面代表國人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另一方面,可能也是因為霧霾太嚴重,看不到未來的結果吧!

展望2018,台灣該如何突破此一茫茫的難關呢?我們認為應該要重新建立民眾和企業對於政府的信心;另方面,政府應該提供企業更大的自由與更多的彈性空間,讓企業能夠充分發揮他們的競爭力。因為台灣的企業基本上已有相當的技術基礎和創新能力,問題是他們受到政府及政策上的限制太多,讓他們無所適從,而無法發揮應有的實力。

政府不應該再在一例一休或是薪資問題上打轉,包括政府想要訂定最低工資法,蔡英文總統甚至說希望最低工資要提高到3萬元。我們認為最低工資法將會使得最低工資被完全僵硬地限制住,這對於企業和勞資和諧都是不利的。

依台灣目前的經濟狀況,如果真的在短期內把最低工資拉高到3萬元,必然會有許多企業結束營業,到時候失業率再攀高,等於是解決了一個問題,卻衍生另一個問題,反而讓政府疲於奔命,最後徒勞無功。

經濟理論告訴我們,勞動需求是一個引伸性的需求,只有在企業有更多賺錢的機會時,才會增加投資、擴大勞動需求,於是薪資才會提高。所以,政府要做的是,改善投資環境、協助企業獲利,只要把餅做大,大家可以分到的部分自然會增加。因此,解決五缺問題、擴大開放白領人士來台、加速推動洽簽FTA、與加入TPP與RCEP等等都是政府應該優先要做的事。政府應該從環境與制度的改善著手,唯有建立一個更友善的投資環境,創造更大的市場,讓企業有更多賺錢的機會,這才是台灣突破悶經濟的最佳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