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介正/迎接「自強」年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1 02:33 聯合報 黃介正


在世界局勢紛擾的氣氛中,在總統選舉即將到來的前夕,我們迎來了二○一六新年。新的一年,台灣或將面對前所未有的多重且嚴峻的挑戰,國人必須要有「自強」的心理準備。

我國自一九九六年辦理五次總統直接民選,歷經兩度政黨輪替,政治繼承與政權移轉已經制度化,民主思想深植人心且益形鞏固,政黨交替執政成為可預期的政治發展軌跡。

四年前,為了選戰利弊算計、撙節選舉花費等因素,在憲法規定的條件下,我們將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合併在元月舉行,造成總統交接期長達四個月的先例;然而,上次是總統連任,今年則截然不同。

今年,我們的政治形態切割成幾段:元月十六日總統及立委選舉結果產生,二月一日新任立委宣誓就職以至五月廿日總統就職,是新國會與即將卸任政府的互動,立院黨團版圖變換、內閣總辭與是否更動、下年度政策及預算規劃的準備、總統當選人的權力角色,在總統交接尚未法制化,憲政慣例堪稱薄弱的情況下,只能期盼國家非常幸運,不會遭遇重大外部威脅或內部災變。

新年新當選的總統與其任命的國家安全及行政團隊,要等待一百廿六天才能宣誓就職。在總統競選的政見發表與電視辯論中,國人同胞所聽到的選舉承諾與政策支票,從年金改革到經濟動力,從美豬進口到能源策略,其中多有非但棘手,也甚急切的項目。民選領袖在民意變化快速的網路時代,如何創造立竿見影的施政成效,而又不違背法律規範與正當程序,難度不低。

將鏡頭拉遠,今年是東西冷戰結束的廿五周年,但國際間衝突對抗從未停歇,能源爭奪、氣候變遷、海上航行安全、領土主權爭議等,都牽動我國外部安全環境,而大國權力競爭,尤其是中美兩強在西太平洋的全面戰略對局,尤須要我們冷靜判斷形勢。

美國今年底總統大選的初選將於本月展開,民主共和兩黨內爭方殷、外鬥明顯,在長達十一個月的激烈競選下,美國有多少餘力專注國際及亞洲事務,並顧及我國安全與經濟發展需要,以及新任政府的內外艱難處境,答案不難得知。

兩岸關係是我國生存與發展之首要決斷因素。此次總統大選不但是對過去七年來國民黨大陸政策的信任投票,也是對於未來兩岸關係能否穩定持續發展的公民投票。

自從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在新加坡的會談,到近兩年升格的雙方政府的兩岸事務部長級會議,到三個月前歷史性的兩岸領導人高峰會,兩岸關係一路走來堪稱不易,但此次總統大選的政策辯論,卻仍然卡在廿三年前是否形成「九二共識」的議題上。

大陸方面以「地動山搖」、「驚濤駭浪」來表明兩岸交流協商不能沒有「共同政治基礎」;我們今年總統選舉,或亦可視為台灣人民對中共對台政策原則的投票。

美國與我斷交後,台灣在一九八○年發起「愛鄉更愛國」、「迎接自強年」運動,穩住了危疑的國內情勢。當時蔣經國總統曾說:「我們把今年定為自強年,作為我們力行不息,長期奮鬥的發軔,不僅要日新又新,而且要愈奮愈強。」

我們清楚的認知目前國家內外環境,已經臨到發展存續的關鍵時刻,二○一六年必須是個「自強年」。

(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