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新年拚經濟,別讓垃圾時間虛耗台灣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1 02: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研院最近大幅下修我國經濟成長率預測,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僅剩○.七五%,今年為一.七四%。這是繼台經院與元大寶華後,第三家國內機構預測我國今年經濟無法「保二」,也低於政府主計總處預測二.三二%的成長率。這些數字,顯示這波經濟冷風還要持續一段時間,短期內見不到反彈跡象。

國內經濟去年下半年急轉直下,外部因素包含國際油價重挫與歐盟、大陸等主要經濟體欲振乏力,內部因素則是台灣經濟高度仰賴出口的結構性問題未解,出口表現不佳,我國經濟受衝擊的幅度往往大於其他國家。去年我國出口表現連十個月衰退,讓經濟成長率一路從保三、保二跌至只剩保一,中研院甚至不看好能保一。而央行稍早逆勢宣布降息,可見當前經濟情勢之險惡。

在企業與民眾引頸期盼看到經濟曙光之際,今年因總統與立委選舉,政治不確定因素升高,恐將成為拉扯台灣經濟前行的主要變數。原因是,本月大選國民黨一旦輸掉政權,馬政府在等待交接的四個月中勢必進入看守狀態;而如果五二○後新總統不能立刻進入狀況,或者根本不把經濟當成重心,台灣經濟就會停留在冬眠狀態,醒不過來。

以籃球等運動賽事為喻,比賽中若有一方顯著領先,勝負差距難以扭轉時,剩餘的比賽時間被稱為「垃圾時間」。這次大選,民進黨選情看好,對政府施政頻頻指指點點,也不斷拉拉扯扯;在這樣的氛圍下,馬政府施政更顯謹小慎微。這一「垃圾時間」的怠惰氣氛若無法改變,今年的台灣經濟,尚未開局就陷入了消極被動。

民主政權交接通常會有看守期,現任者避免在此階段對國防、外交等議題做出重大決策,將決策權留給繼任者;但這並不表示一切行政只能坐以待斃。當前台灣經濟面臨陷入低谷的壓力,而如果施政上一直無法動彈,經濟能量只會不斷流失。去年下半年的出口嚴重停滯,不能不說就是受「在野杯葛、在朝怠惰」的影響所致。

在台灣經濟突圍的路徑上,目前有兩個待解的難題。第一個難題是,我國主要競爭對手加速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已威脅到台灣出口競爭力,南韓與中國大陸自由貿易協定(FTA)第一階段已經生效,將影響台灣在主要外銷市場的市占率。第二個待解難題是,台灣自身受到本地投資減少等因素影響,內需成長力道持續減緩,但朝野忙於選舉,無暇顧及此事。

這兩個難題,前者雖有推動兩岸簽訂服貿、貨貿協議的解方選項,但在民進黨強力杯葛、國民黨怯戰畏戰下,今年五二○前難有進展,此難題只能留待新政府解決。後者爭議較小,各項政策施為操之在我,是隨時可做之事,但目前政府的氣氛卻是「急事緩辦」,造成企業心焦、百姓無奈。

開年後台灣經濟面臨的問題,包括缺水、缺電、缺工、缺地與缺人才的「五缺」;這「五缺」的最終影響,將使台灣缺少帶動經濟成長的指標性投資。台灣前年超額儲蓄率攀升至十一.七五%,而十年前超額儲蓄率不過五.七三%,僅前年一年,國內多達一.九兆元的超額儲蓄根本無處去。這顯示,台灣其實是錢淹腳目,但放眼望去,卻無處投資;錢無法用在對的地方,經濟少了投資,就沒辦法在國內創造就業、提振所得與增進稅收。

在這股看守與過渡心態中,央行總裁彭淮南是執政團隊中少數焦慮溢於言表的官員。他在記者會上不只談貨幣政策,更費心地說明政府要加速改善投資環境,排除不確定性因素,將民間資金留在國內投資。這也是彭淮南在最近半年第二度公開表態,呼籲政府重視當前經濟問題,他對政府拚經濟「急事緩辦」的不安與焦慮表露無遺。

球場上的「垃圾時間」,終有歸零的一刻。選戰輸贏底定後,社會對選舉的激情也將隨之淡化,接踵而至的是關心柴米油鹽、薪資成長等民生議題。各方智庫已警告:今年全球經濟仍是各種利空潛伏,此刻政府與朝野不應讓經濟陷入看守的消極氛圍,消滅「五缺」更是刻不容緩。拚經濟不能有垃圾時間,要掌握開年的黃金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