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業觀點/預防大腸癌 定期糞便潛血檢查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01 04:04 聯合報 整理/記者張嘉芳



要預防大腸癌,宜養成多喝水、多吃膳食纖維、少吃紅肉。 記者陳立凱/攝影
分享讀者提到先生有大腸癌家族史,去年便祕不適接受大腸鏡檢查,意外發現升結腸有一顆0.7公分的「管狀絨毛腺瘤」,直腸有一顆0.3公分的「絨毛腺瘤」;自己雖非大腸癌的高危險族群,但自費做大腸鏡也發現直腸有一顆「管狀腺瘤」。
本篇文章提到三種不同型態的大腸息肉,通常「管狀腺瘤」的發生率最低,且大腸息肉演變為惡性腫瘤、也就是大腸癌的機率最小;其次是「管狀絨毛腺瘤」;惡性細胞比率及發生率最高的是「絨毛腺瘤」。

基本上,排便習慣改變如腹瀉、便祕、血便等,有症狀才做大腸鏡檢查的民眾,臨床統計,高達5成的人被證實有大腸息肉或確診大腸癌。不過,如果沒症狀、也非高風險族群的人接受大腸鏡檢查,平均每20多人只有1人被檢出大腸息肉或腸癌。

雖然大腸鏡能做全腸道檢查,發現距離肛門口較遠的升結腸及橫結腸的小息肉;但大腸鏡並非100%安全無虞,它是一種侵入性檢查,患者仍有麻醉及大腸穿孔、出血等風險。

目前衛福部國民健康署補助50歲至75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若50歲以上非高危險族群的人,建議考慮先做糞便潛血檢查,畢竟糞便潛血是一種非侵入性檢查,它可重複做、最好每1、2年就做一次。不過,一旦發現大腸息肉者,就需根據病灶大小及有無大腸癌家族史等因素,由專業醫師判斷安排定期追蹤的時程建議。

如果本身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家族史,或罹患發炎性腸道性疾病患者,像是克隆氏症、潰瘍性結腸炎者,建議篩檢時間應提前至45歲,且須定期追蹤。尤其家族親屬有人罹患大腸癌,最好根據個案確診的年齡再提前10年做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已躍升為所有癌症之首,主要跟台灣外食人口變多,民眾常吃高油脂、多紅肉、少蔬果等因素有關,建議應減少油脂及紅肉的攝取,多喝水、多蔬果、多運動及少飲酒,才能預防大腸癌發生。

諮詢/台北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春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