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化解美豬問題必闖的三道關卡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31 02:06 經濟日報 社論


要不要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進口,已經成為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第一關試煉。要過這一關有好幾道相斥的力量在相互拉扯:第一道是經貿自由化與食品安全的角力;第二道是市場開放與國內豬農生計的平衡;第三道是藍綠兩黨的對抗。一道比一道困難,但面對加入TPP的壓力,這關非過不可。

「萊克多巴胺」是一種瘦肉精,豬飼料的添加劑,豬隻吃了會減肥肉增瘦肉以增加賣相。既然是人為的添加物,自然存在一定的風險,因此各國都有嚴格的限制;在幾十種類似效果的瘦肉精中,只有「萊克多巴胺」被國際標準允許使用。按「國際食品法典」(Codex)的標準,豬牛肉中「萊克多巴胺」的最高殘留值為肌肉脂肪10微克、內臟則為40到90微克不等。

先看經貿自由化與食品安全之間的平衡點問題。從美國多次的發言可知,美豬問題已經成為其是否支持台灣加入TPP的先決條件。這種「沒有美豬就沒有TPP」的立場,看似霸道,卻是建築在世貿組織(WTO)的規則上。即便是力推經貿自由化的美國,也不可能放任有毒食品自由進出殘害其國民,但也不允許各國自由訂定標準,而假食安之名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因此WTO規則要求原則上各國都應按國際標準作為決定食安檢驗的基礎。

不過,各國風土民情飲食習慣各有不同,國際標準也無法走遍天下,因此任何國家都有訂出比國際標準更嚴格要求的權利,但前提是必須以科學證據支持的風險評估來決定,並且要分析不同管理風險方式的利弊得失。

簡單的說,加入TPP後台灣要維持「萊克多巴胺」零檢出的限制,是我們的權利,不過不能用「飲食習慣」一句話帶過,而是要趕快做好二件事。第一是進行經得起消費者及美國考驗的科學實驗及風險評估,以判斷在不同飲食習慣下,若採用國際標準的風險程度變化及這種風險的發生機率。第二是假設真有「台灣特有風險」,除零檢出外是否還有其他降低風險的手段。如果不走這個流程只會喊口號,對台灣毫無意義。

再看市場開放與國內豬農生計的平衡。這個問題的面向不同但更加棘手。

在萊克多巴胺零檢出的情況下,國內豬農已經面對美國、加拿大等不含瘦肉精豬肉的激烈競爭。即便國產溫體豬有其優勢加上12.5%的進口關稅,但進口豬價顯著較低,因而近年來進口量持續增加,今年至11月為止,冷凍肉品進口值就超過3億美元。假設未來風險評估找不到不用國際標準的佐證,則不止目前被擋在門外的萊克多巴胺美豬,連加拿大豬肉也將擴大進口。

1996年因口蹄疫事件國產豬停止出口日本,加上近年來飼料價格持續攀升,對養豬戶更是雪上加霜的衝擊,也就是說,萊克多巴胺可能無損健康,卻絕對有損豬農。

然而此時即使維持零檢出,也沒有真正幫到豬農克服威脅走出危機;對症下藥的良方是,養豬業不能打價格戰,只能靠品質;亦即盡快擺脫疫區身分恢復出口,並提升國產豬品質、改善畜養效率與環保限制。這些作為,業者才是主角,而政府也要更為積極的協助輔導。

最後一道也是最令人憂心的拉扯,其實是藍綠兩黨的對抗。最近藍綠兩黨對美豬問題出現角色、立場互換的有趣現象;民進黨蔡英文主席說要參考國際標準及日韓作法,反而是國民黨朱立倫主席主張嚴格把關,幾位部長也說能不開就不開。此一狀況令人擔心明年大選後仍是政治動員取代理性討論的局面。雖說民進黨可能是自食惡果,國民黨也報了一箭之仇,但TPP列車可不會停下等人。這種對抗無法用科學解決,如何發揮政治智慧,共同面對世界大變局,才是美豬問題的真正關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