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縱論/科技島要有新定位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01 04:29聯合報 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台灣過去給世界的印象是硬體科技島,然而這角色隨著科技典範轉移與中國紅色供應鏈崛起已逐漸模糊。台灣需要更明確的重新定位在國際產業分工的角色,就像以色列一樣給世界一個更鮮明的高科技印象。
回顧二○一六年雖然全球局勢動盪,但台灣經濟成長率最後總算成功保一,作為台灣經濟發展重要支柱的資通訊產業也算守成,維持住平穩的成長,不過產業發展態勢則明顯出現大型和中小規模企業發展兩極化的現象。
少數大型企業如台積電與鴻海,過去一年強化其在晶圓代工與電子製造生產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不僅投資規模擴大,發展重心也不再侷限台灣。鴻海併購日本夏普、投資印度,布局新興產業;台積電則超越英特爾與三星,搶先投資更先進製程並在南京設廠,這些都是動輒上千億且具前瞻性的投資。在歐盟發表二○一六年度全球產業研發投資報告,全球企業研發投資金額的排名中,台灣就有台積電名列七十名與鴻海、聯發科躋身全球百大。
然而另一方面,同在台灣科技島上,卻有更多中小規模企業,在低階代工生產方面逐漸敵不過中國紅色供應鏈。面臨這樣的產業競爭丕變,這些業者如張忠謀董事長所說正在哀號。雖然跨國企業還是仰賴鴻海與台積電等國際級公司進行代工,但更多的歐美新創企業尋找中小型代工生產時,只知深圳卻不知台灣。如果台灣這些低階代工企業能夠藉此升級或轉型,這不一定是壞事,問題是不知道他們的哀號是否能得到奧援。
台灣硬體產業包括電子業、半導體與IC設計業確實都已來到十字路口。政府與產業都深知軟、硬整合的重要性,但若不加大投資力道,扶植更多尖端企業,恐怕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產業衰退。其實,位處中國大陸和東南亞等市場中心位置的台灣,還是具有相當地緣優勢,可以參考以色列、芬蘭、瑞士等以科技立國的小國發展模式。這些國家同樣鄰近大市場,如瑞士在歐洲中心、芬蘭在俄羅斯旁、以色列以美國為市場,但人口資源有限,因此並不選擇發展需要較多勞力的生產代工,反而運用其地緣和深知市場趨勢和需求的優勢,集中專注於少數關鍵領域,不斷鼓勵創新、提升科技實力,成功發展出大市場所需的關鍵性技術。
展望二○一七年,台灣在不少新興領域具備深厚發展潛力:聯發科被點名入選為最有能力影響物聯網的前十大企業,宏達電在高階虛擬實境(VR)裝置銷售量僅次於索尼,電動車領域新創企業Gogoro也名列富比世(Forbes)全球百大新創物聯網公司第七名。甚至在近期勤業眾信所公布的二○一六年亞太區高科技、高成長五百強中,台灣的榮炭科技更以其鋰電池負極材料技術及在機器人與智慧汽車的應用潛力排名第廿名。這些都是產業努力與應變的成果,也是台灣科技業轉型的基礎。
前述這些新興領域包括物聯網、人工智慧都非常適合更多具備硬體實力的台灣廠商投資發展,形成更有力的生態系。諸如機器學習、電腦視覺、自動駕駛、機器人等尖端技術,都需要性能更強大的處理器、更高端智慧相機或者更精密的感測器等,而台灣在各個部分都有相當的基礎,是絕佳的機會。另外,除了一如以往開發硬體技術,若能同時結合產、學力量,發展高階軟體,由IC設計公司扮演軟硬整合,進一步開發成晶片,即完成所謂人工智慧技術的硬體化,進而再結合強大的半導體製造基礎,以「硬」帶「軟」,台灣則有機會結合產業優勢,像以色列一樣轉型成更高附加價值的高端技術輸出產業。
台灣需要好好檢視產業政策,規劃出足以聯結台灣產業優勢的少數重點方向。新政府亞洲.矽谷計畫構想是好的開始,但需要得到資本市場的支持,落實國內外投資,並振奮年輕世代積極投入,甚至吸引國外創業家來台創業。如此便有機會騰籠換鳥,將步入夕陽的低階產業引導至新的潛力方向,讓更多中堅企業如同台積電與鴻海般成為頂尖企業,台灣科技島的形象也能再次鮮明。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公告版位
- Jan 01 Sun 2017 18:20
名家縱論/科技島要有新定位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