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報社論/洛興雅人道悲劇折射了世局現實
/洛興雅人道悲劇折射了世局現實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12-02 23:59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超過六十萬緬甸洛興雅難民,數個月來陸續逃離若開邦,在緬國和孟加拉邊境流離失所;教宗方濟各最近訪問兩國,更凸顯了這齣人道悲劇的難解。洛興雅難民問題,讓各國對緬甸的態度生變,也讓翁山蘇姬的人權光環殞落,更折射出世局詭譎多變的面貌。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左)十一月廿八日與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右)一同會見緬甸各界領袖...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左)十一月廿八日與緬甸領導人翁山蘇姬(右)一同會見緬甸各界領袖與外國使節前先握手。 歐新社
過去西方對於緬甸民主運動的支持都集中在翁山蘇姬身上,如今西方對洛興雅問題的譴責也都落在她的身上,她從人權鬥士變成了種族迫害的幫凶。翁山蘇姬雖非總統,但身為國務資政,其權力超乎部長之上,她又是執政黨「全國民主聯盟」的黨魁,理應有能力解決洛興雅的問題,但她卻拿不出作為。相對的,她譴責各方違反人道的罪行,卻包括了以原始武器反抗的「洛興雅解放軍」,她讚揚軍方在處理時「非常謹慎使用武力」,也讓人難以苟同。

同情翁山蘇姬處境的人認為,她所能做的本來就有限:軍方掌握了國內、內政與邊防三個內閣部長,且憲法規定四分之一的國會席次必須保留給軍人;她想做的事,屢屢遭到軍方掣肘。但翁山蘇姬基本上是個政治人物,她就不能不懂得權力的運用和取得。三年前,她在緬甸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但現在,三軍統帥敏昂萊成了她最強勁的政治對手,兩人的關係勢同水火。據稱,敏昂萊二○二○將競選緬甸總統,而在未修改憲法前,翁山蘇姬連參選的資格都沒有。

按理說,民主化的緬甸應不會接受由軍人出任總統。但文人執政以來,經濟成長趨緩,社會貧富拉大,許多人反而懷念軍人執政時期。更關鍵的是洛興雅的問題:緬甸絕大多數人是佛教徒,七成為緬族,主流意見不願承認信奉伊斯蘭的洛興雅人取得公民身分,因此支持軍方強硬處理。軍方越強硬,敏昂萊的國內聲望就越高;而翁山蘇姬為了爭取民意支持,也被迫強硬,卻受到國際社會的批評,並變成了軍方的擋箭牌。

敏昂萊目前炙手可熱,上周見了習近平,這周見了教宗。大家才知道:緬甸當家作主的人是軍方,而不是翁山蘇姬,也不是總統。國際社會現在也逐漸了解,洛興雅的問題有其歷史及社會根源,而非表面所見的那麼簡單,要解決問題就必須與軍方打交道。教宗訪問時,刻意不提「洛興雅」一詞,就在避開敏感情緒。

緬甸民主化的頓挫,可見一斑,這又與大國博弈密不可分。先前,中國大陸與緬甸軍事執政團關係密切,這是因為西方實施經濟制裁,施壓民主改革;俟民主化啟動,翁山蘇姬和執政黨自然親向西方。北京後來積極邀請翁山訪京,重建中緬關係,也只勉強打了平手。但洛興雅問題爆發,給了北京難得的機會。趁著西方一面倒譴責緬甸政府,大陸表示理解該國處境,願意協助解決。於是,我們看到大陸外長王毅穿梭孟加拉與緬甸之間,提出「三階段」處理方案,從中促成了兩國簽署難民遣返協議。儘管西方批評這項協議只是空殼子,緬甸並沒有給予歸來的洛興雅人公民權與永久居留權,他們甚至回不去自己的村莊,不少人也擔心回去會遭不測,根本不願回去。

無論如何,北京至少協助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也願意提供經濟協助。此舉不僅贏得緬甸好感,其他鄰國包括東協與印度,也認為這是個解決的開始。為此,比起西方袖手旁觀,只會用制裁施壓,緬甸似乎又擺向了大陸。翁山蘇姬在教宗訪問後,立即趕往北京,參加政黨對話論壇,即是一項證明。

各國對洛興雅難民的態度,折射出各方不同的利益考慮,不斷隨時推移。換言之,要有效解決難民問題,不能無視於這些結構性的限制。基於普世的人道關懷,我們應關注難民的苦痛,也期待教宗方濟各此次訪問後,能有效推動問題的解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