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情搜+割耳朵 兩眷村遷建 國防部敗訴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5 03:06 聯合報 記者賴佩璇/台北報導


image


懷仁新村現址,懷仁新村多為從大陸遷來台灣的前軍統局(情報員)眷戶。 記者賴佩璇/攝影
分享台北市士林區懷仁新村、慈祥新村兩眷村居民多數同意兩村合併原地改建,國防部本已同意,後又稱碰上釘子戶無法如期興建,發函告知遷村木柵,並刪除懷仁新村改建基地;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認為國防部作法不符規定,判決國防部敗訴。本案可上訴。
懷仁新村多為從大陸遷來台灣的前軍統局(情報員)眷戶,慈祥新村多數是負責到對岸「割耳朵」的反共救國軍成員。居民形容,「如果用東廠比喻懷仁新村,我們慈祥新村就是錦衣衛;一在暗、一在明。」

懷仁新村第一代眷戶毛姓居民說,突然被告知不原地改建,心情很難過,他認為國家對人民要有「誠信」,當年上尉月薪四百元,房子是省吃儉用才得來,大家住了五十多年都習慣了,為何要遷到木柵?軍人一輩子為國家盡忠職守,晚年卻連最後的保障也盼不到,實在很委屈。

image
國防部情報局兩棲行動大隊小隊長巫欽泉(左)、陸軍步兵孟春年拿著政頒的勳章證書,對晚年連最後的保障也盼不到,感到很委屈。 記者賴佩璇/攝影
分享
懷仁新村因眷村改建需和鄰近慈祥新村整併為一,規劃在原地改建,兩村居民十一年前多數同意,後來,國防部卻發函告知核定區位調整成至木柵營區,並刪除懷仁新村改建基地案,請軍事情報局轉知眷村自治會及眷戶。

懷仁、慈祥新村自治會認為,國防部未說明調整至木柵的具體理由,且改建案延宕不應由居民承受,士林與木柵一北一南,與眷改條例應按眷村分布位置、依條件相近者規劃規定不符,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函令。

國防部辯稱,懷仁新村改建基地釘子戶訴訟期程冗長,造成無法如期發包興建,依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推行委員會會議決議,同意兩村遷建木柵基地。

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調查,雖國防部發函稱眷改推委會已同意將「懷仁新村、慈祥新村」遷建「木柵營區重建基地」住宅,但當時會議紀錄卻寫「懷仁新村改建基地暫不予刪除,同意提供『木柵營區重建基地』納入眷戶選擇,請業管單位加強溝通說明後,再予檢討辦理區位調整。」認定國防部函令有誤。

神秘軍情社區 眷戶建功才頒「特種結婚」令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5 03:06 聯合報 記者賴佩璇/台北報導



巫欽泉的特許結婚證。 記者賴佩璇/攝影
分享座落在台北士林的慈祥新村與懷仁新村,是有名的軍情社區,籠罩著神秘色彩,一個專出反共救國軍,一個專出情報員,無奈五十年後,眷村改建之路,遙遙無期。
慈祥新村原名忠義五村,蔣宋美齡認為暴戾之氣過重,改名成「慈祥」。村內原眷戶有三分之二是反共救國軍,任職時需保持單身、不能結婚,完成任務功成身退才由國家頒發「特種結婚」令;在村子內,家家戶戶都有可歌可泣的反共救國故事。

反共救國軍成員,在兩岸對峙年代,到對岸「割耳朵」是主要任務之一,最有名的是「突擊山東半島六壯士」田立、周田、王洪洋、王壽良、孫明德及李文星;他們在一九六四年六月二日完成任務後,返台途中機器故障又遇大風浪,在海中漂流四日後被南韓漁船救起。

居民巫欽泉,年輕時曾是兩棲行動大隊小組長,某次出海執行任務,四艘軍艇只剩他歸來,退役獲得結婚許可娶得美嬌娘;作戰時聽力受損的他,笑著拿出象徵為國付出有功的光榮勳章獎狀回憶英勇過往,心中只盼村子早日改建。

台北士林芝山岩的懷仁新村,住著當年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的情報人員與眷屬。蔣中正責成戴笠領導國民政府軍統局,一九四六年戴笠墜機身亡,軍統局改為國防部保密局,由毛人鳳擔任局長。一九四九年撤退來台,隔年在芝山岩設立局本部,局員及眷屬安置在芝山。

懷仁新村居民王少剛提及村史,眷屬住在同一區,出完任務情報員往往在外逗留幾日不敢直接回家,害怕被仇家或敵人跟蹤,「情報員一出任務可能是滅人全家,很害怕被報復」。

他指出,情報員工作直屬上級長官管轄,只有兩人知曉內容,即使是同局人員也互不清楚彼此任務,如同電影「風聲」。

努力三年...嘉義大林成為台灣第二個慢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5 15:18 聯合晚報 記者呂慧瑜/嘉義報導


image
大林鎮明華濕地公園,淨化家庭廢水,再排入溪流,兼顧環保生態的作法,也保護當地居民的生活環境。 大林鎮公所/提供
分享
繼2014年花蓮縣鳳林鎮獲得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認證,成為全台第一個慢活小鎮後,今年嘉義縣大林鎮也通過申請,成為台灣西部第一個慢城,希望吸引國際學者及旅客造訪,感受大林小鎮的魅力。

國際慢城組織共有71項指標,標準分數為50%,大林鎮經評鑑拿下了79.71%高分,為了達到六大類細項指標,美女鎮長黃貞瑜帶領鎮公所同仁,整整準備了三年,才爭取到國際認證,今天選在開工日,宣布這個好消息。

不同於三義鄉、南庄鄉,由苗栗縣政府輔導申請國際慢城認證,大林鎮的申請,全由鎮公所主導。為何積極爭取申請國際認證?黃貞瑜上午說,慢城串聯全世界,獲得認證就成為組織一員,未來小鎮就能用另一種方式在國際上立足,她要讓世界看到大林的好。

黃貞瑜說,準備齊全再去提報,當初預定三年要達到目標,開剛始跟南華大學合作,先設定短中期目標,又遇到認證中有認同及教育指標,透過一點一滴努力,今年獲得認證分數的結果,滿合乎大家預料。

鎮公所去年9月22日提申請信函,今年1月21日寄出71項指標評分,2月9日大年初一通過認證那一刻,對大林人來說,就像拿到大紅包,讓大家感受到大林慢城的榮耀感。

大林鎮以「提高小鎮,走出台灣的能見度」,成功用另一種方式爭取到國際能見度,更成為西部第一慢城,東有鳳林、西部有大林,慢城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小鎮朝此方向去邁進。

【閱讀秘書/慢城】

義大利國際慢城組織以「慢食」為基礎,1999年由義大利的Greve、Orvieto、Bra和Positano等4個小城的市長成立了「國際慢城組織」,建立了一個全球慢城網路。

慢城初創建緣由,起因於全球化快速變遷下,衝擊以農業為主的小城鎮,導致城鎮人口流失,產業外移,造成勞動力下降,生活型態改變,為喚醒當地居民對城市情感,因此產生慢城運動。

慢城推動目的,在於保護地方文化與興傳為基礎,創造永續成長的力量,並以透過地方微型經濟復興,與替代能源使用等方式,在不改變生活節奏的狀況下,促進地方經濟的增長。

組織目前訂定評分細項為六大類71項慢城原則,面向涵蓋環境、基礎建設、市容內涵、食用當地自有產品、良善社區及自覺意識等,截至2015年7月統計,全世界已有30個國家,199個城市加入慢城組織。


閑靜農業舊鄉 翻身國際小鎮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5 15:07 聯合晚報 記者呂慧瑜/嘉義報導


人口只有3萬多人的大林鎮,是典型農業舊鄉鎮,出了新穎現代的大林車站,走入擁有阡陌縱橫、美麗田園風光的寧靜小鎮,在這裡可以看到環保與生活共存的和諧,大林小鎮歡迎外地遊客來此慢慢體會。

包括食衣住行育樂都達到樂活及回到大自然感覺,以不急促的方式生活,這就是「慢城」,有著21里的大林鎮,通過國際慢城組織認證,達到六大類共71項指標。

一下台鐵大林車站,可以到站前的百年老街品嘗在地美食,也可以到大林人宗教祭祀中心安霞宮,體會它鎮靜人心的功能,或許也可來趟減碳生態之旅,透過隱身鄉間小道的大林自行車道,從民前三年建造的大林糖廠出發,沿線行經大糖、湖北、三村與三角里等四個社區,體驗閑靜的農村景觀,清新的農田氣息,還可觀察到台灣難得一見的原生種諸羅樹蛙。

鎮公所表示,明華里是著名的環保社區,展現成功的環保教育,義和里注重產業跟美食結合,提供遊客必吃的九層粿,位在南華大學區的上林社區,享受產學合作的資源,至於近年最熱門的萬國戲院,除了定期播放老電影,也常與導演結合,成為新的拍攝點。

以大林鎮通過的認證,內容包含能源與環境教育、基礎建設、城鎮生活品質、農業觀光及手工藝、熱情友好意識提升與人員培訓及社會凝聚,還有汙水、水質及空氣品質等諸多細小項目。鎮長黃貞瑜表示,慢城就是給我們一個理想願景,讓我們知道該做的建設就是往這一個方向。

慢食慢活 鳳林走出自我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5 15:19 聯合晚報 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
image
花蓮縣鳳林鎮通過「國際慢城」認證,保留大量的公園綠地與歷史建物,圖為校長夢工廠。 鳳林鎮公所/提供
花蓮縣鳳林鎮在2014年獲義大利「國際慢城聯盟」(Cittaslow International Network)認證「國際慢城」,它剛靠著「慢食」(slow food)和「慢活」(slow living)的條件,通過審查成為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會員,也是台灣第一個國際慢城。

鳳林鎮公所秘書徐誌謙表示,通過認證後,讓這個小鎮的觀光名氣大增,詢問度也變高,許多遊客對於慢城十分好奇,還會前來體驗慢城、慢食文化。慢城文化不是指生活步調緩慢,慢食更不是指慢慢吃東西,慢城與慢食強調的都是一種在地元素、在地文化、在地食材的理念,這也是目前的時代潮流。

徐誌謙說,鳳林鎮這幾年推展在地客家文化,不僅記錄客庄傳統飲食、整理客家米食料理食譜出書,在地的民宿、餐廳也融合傳統元素,以本地盛產的農作物製作美食,此外也鼓勵有機耕種,藉由自產自食自銷縮短食物里程和碳足跡,讓環境永續經營。

通過認證後,鎮公所也利用這個平台,把鳳林鎮特色推向國際,他舉例,去年在義大利米蘭世博會、韓國國際慢城節,鎮公所將鳳林的花生、台灣土肉桂加工品、客家植物染工藝品、讚炭工坊的竹炭加工品等帶去參展,展現台灣東部的鳳林客庄慢城小鎮魅力,吸引更多國際觀光客來到鳳林Long Stay。

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也將協助鳳林,打造一座慢城公園及周邊規畫,台灣鐵路局也會將三節光華號(俗稱白鐵仔)車廂放在慢城公園,將持續打造鳳林成為台灣最具特色的客庄慢城小鎮。

除了鳳林、大林鎮外,苗栗縣政府也積極推動南庄鄉、三義鄉加入國際慢城組織,兩地先後在去年3月、5月提出申請,希望讓南庄、三義的好山、好水及文化特色登上世界舞台。

豐年祭、感恩季 原民的新年快要消失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5 03:06 聯合報 記者游婉琪/花蓮縣報導



一年一度感恩季是太魯閣族人眼中的過年,然而受到漢化影響,越來越多族人不再參加。 圖/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農曆春節大街小巷洋溢歡樂氣氛,但許多原住民「陪同」漢人一起過年,真正屬於族群的不同新年祭典,礙於沒有放假,無法返鄉,逐漸在部落文化中式微。
台灣約有五十三萬原住民,占總人口數百分之二,阿美族、泰雅族、卑南族等十六族各有文化語言、風俗習慣,「過年」對不同族群各有祭典與含意,如阿美族以豐年祭作為過年,太魯閣族則是以感恩季代表除舊布新。

太魯閣族文史工作者田貴芳說,小時候常聽老人家說,族人會選在每年九月舉辦感恩季祭拜祖靈,這時族人會將糯米製成年糕,從屋頂上讓它滾下來,象徵衣食無缺大豐收。

這時獵人也會將打到的獵物全數拿出來與族人分享,大家穿上新編織的族服,配著小米酒、口簧琴,跳舞助興。

田貴芳表示,日據時期族人跟著日本人習慣,把元旦當成過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又跟著農曆過新年。久而久之「過年」時間逐漸被漢化,全家人聚在一塊吃飯,好像就算是過了一年。

阿美族頭目、吉安鄉頭目聯席會總會長吳德煥也說,隨著時代改變,傳統阿美族以豐年祭當成過年,時至今日已越來越難維持;尤其是漢化嚴重的平地阿美族,幾乎都已經跟著漢人過新年。

他表示,依照各部落習慣,豐年祭通常會舉辦四到七天不等,每天都有不同意義。部落年輕人到外地工作,不易請長假,漸漸濃縮成一天,年節味也淡化。

他也指出,在花蓮海線有高山阿美族受漢化不深,利用農曆春節這段長假族人返鄉,在部落裡舉辦排球賽、籃球賽,雖然沒有年味,但也是族人難得團聚的歡樂時刻。image

原民團體建議 給三天祭典假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5 03:06 聯合報 記者游婉琪/花蓮縣報導

春節休假返鄉過年,對許多人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對原住民來說,想請長假回部落參加年度祭典,常遭雇主拒絕。

原民團體主張政府應讓原住民祭典比照漢人傳統年節,至少放假三天,讓族人不會因為受到雇主刁難、或因假期太少喪失過年機會。

前原住民電視台台長、紀錄片導演馬耀.比吼指出,清明、端午、中秋節到除夕春節,每個國定假日都與原住民毫無關係;真正屬於原住民的祭典,法令中只規定休一天「歲時祭儀」假。

想要請假的族人,得先跟部落所在位置的鄉鎮市公所申請證明後,才能跟雇主提出申請;若遇到不明就裡的雇主,還以為是詐騙。

他表示,因擔心被貼上標籤,許多原住民不敢申請,或是申請後被雇主威脅「乾脆回部落,不用再來了」,久而久之讓許多族人只能與同事換假,最後放棄回鄉參加祭典,讓歲時祭儀假跟女性生理假一樣形同虛設。

在台東工作的撒奇萊雅青年拉甕(daong)說,台灣是多族群社會,不僅原住民有原住民的過年,新住民也都有自己傳統過年的時刻,政府應尊重各族群的「年假」,才有年節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