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面對旱象 高耗水農工業皆須換腦
2015-02-15 01:37:39 聯合報 社論
旱象嚴峻,經濟部擴大一期稻休耕面積,並宣布西台灣本月底進入二階段的夜間減壓、大用戶限水措施;若旱象再不解,五月將實施供二停二的分區供水。面對這波因北極震盪、極端氣候引發的旱象,政府祭出的抗旱措施還是傳統老辦法,恐難以因應旱象擴大的危機。

傳統抗旱作法,是把短少的水資源大餅分配給大家承擔,卻不思考如何增加餅的供應量或減少餅的消耗。在這種觀念下,付得起水費的大戶不受影響,一般小民就得忍受缺水之苦。即便是要開徵「耗水費」,大用水戶照樣無畏,農戶和平民的用水則被砍得更凶。

這波氣候異常影響甚廣,北極震盪造成地球中緯度地區酷寒。極端氣候破壞了原來「水文循環」的動態平衡,使得地球大面積非旱即澇;像台灣旱象嚴重,印尼雅加達卻在鬧水患,都是氣象異常導致。當異常氣候頻率攀高,水資源管理及抗旱非得有新思維不可。

台灣其實是豐雨地區,平均年雨量達二千四百毫米,但因氣候異常,去秋迄今,挹注水資源最重要的颱風及東北季風不是不來,就是貧雨;去秋還創下自一九四七年以來最少雨的紀錄。這樣的局面應非偶發,以後會更為嚴峻。因此,長期抗旱應該是提倡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回收水及「中水」觀念,並以「水價合理化」及「總量管制」為必要配套,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

氣候異常加劇並非危言聳聽,南半球巴西等國也頻傳創紀錄災情。大陸的長江流域水資源管理局上個月公布的數據更是驚悚,三峽水庫蓄水七年來,通過宜昌測站的水量已減少百分之十二點三,且繼續減少。也因此,長江中下游的生態、地質災害頻傳。

在台灣,專家也發現,大甲溪、大安溪注入海洋的淡水量明顯減少,造成河口海域幾十年的鹽度平衡遭到破壞,從附近海域漁獲量的減少,已可看出其影響,且幅度不輕。九二一地震導致台灣中部地區地質結構鬆散,加上農業上山及遊憩需求,高海拔山區裸露增加,難以有效涵養水源,這更讓人憂心。

以台灣水情之嚴峻,顯已到了應翻修水資源管理政策的地步,不但須涓滴必較,還得循環、重複使用。眼前第一個問題,是漏水率高達百分之二十,經濟部打算以開徵耗水費的收入來汰換老舊管線,但這必須修法,但至今連草案都還沒有;政府宣稱要從二○一七年起實施,實在難以寄望。為解燃眉之急,改善漏水的財源不妨從水價合理化著手。

水價在台灣是政治問題,藍、綠執政都不敢碰。東京地區每度水費高達六十多元新台幣,對比之下,台灣平均一度九元的水價,幾乎是鄰近國家最低,因而導致每天人均用水高達二百七十多公升的超級浪費紀錄,是世界人均量的一倍。撇開水源開發、淨水、給水的投資不談,揚水、配水的成本簡單計算是「一度水、一度電」,低水價當然造成浪費。政府先前曾研議合理水價,民生用水可先不調,但超量用水一定要累進計價;然而,至今只敢說不敢做。

再者,中水及再生水的回收利用必須大力鼓吹,尤其是耗水產業,更需以法律明訂用水回收的比率;凡回收水未達目標的產業,不再無限制供水。唯有耗水產業負起節水責任,才不致每遇旱象便先犧牲農民灌溉用水。例如,政府已確定二階段限水實施時程,但南科的半導體產業還要求增加供水量,實在說不過去。

除了工業,高耗水農業也應檢討發展策略。例如,高價的黑金剛蓮霧、鹽地聖女小番茄,收成前都需全園洗水,耗水量極大。試問,這還能無限制擴大栽培面積嗎?省產香菇品質好,價錢高,但須以高耗水來保持成長環境的潮溼,近年栽培面積迅速成長,迄今毫無中水概念,造成河川中上游截水量大幅增加,入海水量大減,豈能視若無睹?

以今天的再生水淨化技術,尤其台灣擅長的生物菌種培育,甚至可以將回收衛生用水淨化到可飲用的程度,當然可以回收供工、農業使用,作為生活用水也是綽綽有餘。問題在政府疏於宣導及推動,又因低水價,造成豐雨的台灣為旱象所苦。

旱象只會更嚴峻,沒理由再視而不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