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稅改,創造財富與分配並重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15 01:28聯合報 王己任/大學講師(台北市)


十二日民意論壇「稅改拚經濟,創造財富先於分配」一文,引用片面資料,推崇美國雷根總統降稅成果,呼籲蔡總統降低稅率以突破台灣經濟困境。

雷根的經濟政策是新自由主義的濫觴,其核心內容是市場化、自由化、私有化、資本減稅、富人減稅、壓低勞動權益、減少社會福利,與英國柴契爾夫人聯手兩大經濟強權推動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雖將經濟脫離停滯性膨脹的困境,然而為時不久,一九九○年初與二千年初都再度經濟衰退,更在二○○八年爆發由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大衰退危機,是資本主義史上僅次於一九三○年代的大蕭條危機,至今尚未恢復大衰退前的經濟成長力道,經濟陷入蕭條困境,新自由主義成為眾矢之的。

除了經濟不穩定與蕭條的問題之外,從雷根時代一九八○年起貧富不均、分配不平等問題日益嚴重。美國一九八○年社會底層五十%合計收入占總收入的十九.九%,二○一四年則下降到十二.五%,反觀社會頂層一%合計收入呢?一九八○年占總收入的十.七%,二○一四年則上升到廿.二%,這是資本減稅、富人減稅、壓低勞動權益、減少社會福利必然惡果。

甫結束的重要經濟會議世界經濟論壇警告,貧富不均和社會對立威脅二○一七年的全球經濟,必須盡速採取行動應對。世界經濟論壇揭露二○一七年的全球五大頭號風險為:一、所得與財富差距增加;二、氣候變遷;三、社會對立加劇;四、網路依賴性提高;五、人口老化。第一點與第三點直指分配不平等!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甚至認為分配不平等是經濟陷入蕭條的肇因。一方面當大多數的受薪者收入不增加甚至停滯時,社會總需求會減少,經濟很難繁榮。另一方面,社會底層收入減少時為了維持生活水平必須借貸,社會債務增加,金融風險增高;社會頂層鉅增的收入往往投機金融經濟而不是實體經濟,無益經濟增長,吹漲金融泡沫。

台灣從一九九○年到二○一五年受僱報酬占GDP比率,從五十一%跌落到四十三.九%,呈下降趨勢,因此台灣分配不平等問題亦在惡化中,是否是台灣經濟困境的原因之一?不容輕忽。

從雷根總統降稅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的歷史教訓,創造財富與分配財富不能分割,亦無熟輕熟重、誰先誰後的片面觀點,創造與分配兩者並重,經濟政策方能周全。

氣候變遷﹒實體經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