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從包容性成長看創新、成長與分配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0-27 03:1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前在一場工商界與政府的早餐會議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對於政府經濟發展的主軸「創新、就業與分配」,提出了一些看法,重點之一是張董事長認為創新與分配是矛盾的,因為創新只有少數人能做,創新帶來大量的利潤也會被少數人所享有,因此,成功的創新隨之而來的必然就是分配不均,所以「創新是分配的罪魁禍首」,當政府把這兩個目標放在一起時,如何去取得這兩個目標之間的平衡就很重要。
更重要的是,如果只講分配而不講成長,大家就只是在現有的大餅中分配,當有些人多拿了,自然有些人就會少拿,最終一定會引起彼此的不平。只有在經濟成長帶動之下,把餅做大,才能讓每一個人都多分配一點。而且,經濟成長讓產出增加,才能創造就業,因此張董事長認為經濟成長才應該是經濟發展的主軸。

張董事長是位科技人,但他的經濟觀念比許多經濟學者還要強,也比許多政府官員更了解經濟實務。我們相信,如果張董事長願意屈就經濟部長或國發會主委,台灣的經濟和產業發展絕對會比現在好很多。

進一步來評析政府經濟政策主軸「創新、就業與分配」的一些問題。首先,政府強調創新的重要,沒有人會反對創新是帶動經濟成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創新包括了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及原料創新等。然而,創新能帶來多少經濟利潤?能把餅做得多大?可能要看如何運用此一創新。

比方說,假設鴻海現在創造出一支比iPhone功能強大十倍的手機,但若只能在台灣市場上銷售,能夠產生的利潤必然有限,因為市場太小了,能夠帶給台灣的經濟成長就會很小。反之,如果這支新的手機能與蘋果公司合作,藉由蘋果原來的銷售管道行銷全球,產值就會很大,對於台灣經濟成長的貢獻也必然會很可觀。換言之,創新固然很重要,但是能否轉換成產值和經濟成長,還需要許多其他方面的配合,所以與其強調創新,不如去強調成長,或是至少兩者應該受到同樣的重視。

同樣的,提高就業、降低失業率是每個政府都要努力的目標。但是就業來自企業對於勞動的需求,要讓企業增加聘僱人員,最重要的是讓企業有賺錢的機會。只有維持經濟成長的活力,企業才有賺錢的機會,企業也才願意投資,並僱用更多的員工,以及支付更高的薪資。反之,如果整體經濟死氣沈沈,企業沒有賺錢的機會,又如何去聘僱更多的員工?遑論要企業去支付更高的薪水了。

再講到分配的問題。我們究竟應該在同樣的大餅中更公平地分配?還是應該把餅做大,讓大家可以多分配一些呢?比方說,現在公司內有兩個人,員工每月領2萬元,經理領5萬元。如果企業無法增加產出,卻要強迫分配更公平的話,唯一的方法就是拿得少的一方增加薪資,拿得多的一方減少薪資。但是,如果企業可以把餅做大,讓員工薪資增加到3萬元,經理薪資增加到6萬元,如此一來,不但餅做大了,雙方的薪資比例也拉近了。這種成長與分配同時存在而不矛盾的結果,才應該每一個政府要努力的目標。

總之,在台灣經濟已出現長期停滯的現況下,最重要的是設法儘快地找回經濟成長的動能,也就是說,如何提升經濟成長才應該是目前經濟政策的主軸。在提升經濟成長動能的同時,再來討論就業、薪資與分配的問題,這其實就是現代經濟學中被討論最多的「包容性的成長」。簡單地說,一方面仍然強調經濟成長的重要,但另一方面也希望經濟成長帶動投資和就業,最後就是希望成長的果實可以被所有國人所共享,分配問題則可再透過適當的租稅手段來達成。

手機﹒蘋果﹒台積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