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名家縱論/簡立峰:發展新領域 先破除僵化的育才
2017-09-24 03:46聯合報 簡立峰
這些年,許多新興科技的發展,包括大數據、雲端、行動網路,台灣產業多未能有效掌握做出調整,其中僵化的人才培育制度,未能及時培育新領域人才,無疑地是關鍵因素。近期行政院通過,未來五年科技部將投資新台幣一百六十億元執行人工智慧(AI)的發展策略,新科技領域人才培育的根本問題需要解決。
政府投資新領域是好現象,但除了資金投入,也要一併要解決現行校園人才嚴重斷層、國際引才遠遠落後、學術研究方向調整遲緩等困難,才能實質消弭產業界與學界之間的落差,提升新領域的投資成效。

要發展新的研究領域必須要有人才投入,作法不外乎是引進新進人才發展這些領域,或者鼓勵既有人才轉移研究項目。台灣新領域人才非常仰賴高等教育培養。然而,教育部對大學師生比有嚴格的總量管制,讓學校系所教授名額固定且難以流動,原有系所也不願意因為新領域而讓出名額,讓新興領域空有研究計畫,卻沒有員額聘任研究新血。同時,學生也面臨即使想選修新領域課程,卻不得其門而入。

舉例而言,某重點大學開設機器學習的課程,有一千位學生搶修,卻因教師人數不足,導致只有少數人能夠修到課程。相反地,國外大學在重點方向的師生員額相當有彈性。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因應軟體人才需求,其電腦科學系五年內就增加七倍學生。

高等教育跟一般公務員體系不同,尤其是頂尖的大學或科系的教授與學生,都是屬於國際性人才,政府若無法提出更好的條件留住或引入人才,鄰國的人才拉力強勁將迫使優秀教授離開台灣校園,讓學校更難培育出優秀的學生。在全球人才流動的趨勢下,為了留住菁英教授與學生,國內大學在資源分配與制度上再不鬆綁,可能無法與國際競爭。

另一方面,因應當前的科技發展,所有領域都非侷限於單一科系來發展,需要鼓勵跨領域合作,熱門的AI就是明顯的例子。台灣若要在AI應用面好好發揮,資通訊結合醫學、金融都是很好的選擇。但現行台灣的大學教育讓學生過早分流,為能達到系所課程規劃的要求,學生在自由選擇課程上少了彈性和空間,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校園裡跨領域學習的機會和學生的動機。事實上,大一不分系的作法在國外已經行之有年,我很多Google外國同事,大學時是同時修習電腦科學與醫學。若台灣教育體系能夠參考此作法,不僅可讓學生有較多機會探索自己的可能性,學校也可調整教學資源,讓台灣的軟實力能夠跟上產業趨勢。

還有,要廣納人才加入新領域的研究,引進國際人才同等重要。以新加坡經驗為例,他們會先計算發展新領域所需人才總數,以及其中多少要來自海外,並提供足夠的誘因,鼓勵跨國企業在當地設立研發中心,進而達到引才的效果。反觀台灣的外籍專業人士,從二○一五年的三萬人左右微幅成長到二○一六年的三.一萬人,其中可能還有不少拿國外護照的台灣人,可見台灣在引才方面需要更積極的力道。

台灣的產業發展很久都沒有新興科技產業,其中人才培養的制度僵化,可能比缺乏資金投注還要嚴重。現在政府投資AI等重要科技發展方向,是一個好的開始,但除了科技部帶頭衝之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必須快速跟上,讓學界菁英有足夠誘因移轉到新領域研究,使知識體系與應用需求更緊密接軌。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