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整併精簡 產業調整必要之惡
2015-09-24 01:27:4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商惠普公司日前宣布裁員2.5萬到3萬人,占全部人力的十分之一,這個大規模的裁員動作,在美國股市並未造成投資人太大驚慌,惠普當天股價也無大波動。對照同時間台灣也有企業進行裁員,例如報載晶電公司預計裁減180名員工,占總員工數3%,儘管規模不大,但不僅股價大跌,也連帶引發政府、社會及輿論的強烈反應甚至批判。

惠普是全球知名的PC、印表機與伺服器品牌,同時也提供領先的軟體與服務事業,至於晶電則是全球最領先的發光二極體(LED)晶粒廠,雖然在不同產業領域各具指標地位,但同樣都面對產業環境快速變動的挑戰,為了因應及布局下階段的競爭優勢,只能忍痛調整組織及人力。

惠普執行長惠特曼承認,一次裁這麼多人,讓惠普在道德上「有點說不過去」,但為了讓新公司能夠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可持續的成本結構」,她必須這麼做。晶電公司則指出,過去幾年公司併入相當多企業,很多組織已疊床架屋,此次精簡人力是將北、中、南等地功能類似的製程集中,希望藉此組織扁平化,擴大經濟規模。

同樣是因應變局,台灣與歐美等地對裁員的反應截然不同。歐美企業在面對產業調整時,已相當習慣做各種整併、精簡、切割甚至關廠、裁員等動作,這些都是企業求生存必要的措施,例如此次惠普裁員同時也將切割成兩家公司,而更早期惠普也曾經切割出安捷倫。只要企業都能夠根據法令對被裁員工進行各項補償與善後,社會輿論應可用平常心看待。

不過,台灣社會對於企業調整的動作,卻很少抱持理解之心,甚至還會扣上社會良心等大帽子,因此,台灣大部分電子公司即使面對重大挑戰,也很少進行整併或精簡,結果平常不做微調因應,等到競爭力一點一滴流失後,最後只有宣布關廠或破產一途,對員工的工作權及家計傷害反而更大。

其實,對於典範不斷在移轉的電子業來說,變動已是常態,企業不可能一套劇本一直演下去,一定要隨著環境與時勢調整轉向,社會大眾更要習慣接受調整會帶來陣痛,只有犧牲短期利益,才能換來長遠的競爭力。

對於社會整體人才及資源的運用來說,企業進行裁員汰換,也不見得全然就是壞事。事實上,當產業型態快速轉變之際,往往代表著新型態企業需要更多人才,此時在舊型態企業中已累積經驗的人才,也是許多新企業急需的資源,若舊企業可以釋出人力,對新企業是一大助益。這種現象在台灣科技圈裡正在發生,例如許多電子代工產業不再需要雇用太多人才,但另一方面正在快速發展的網路服務等行業,卻正是求才若渴的階段,如果人才可以加速流動,對社會及產業發展都是很正面的力量。

此外,近來日月光收購矽品掀起社會對整併議題的重視,整併確實是此刻台灣產業升級的當務之急,透過在研發、業務、製造等部門的整併,不僅讓企業競爭力提升,也消除過去台灣在相同領域重複投資的現象,讓人力釋出並投入到更創新的領域,對整體創新力的提升也有大助益。

歐美企業對於整併的觀念,一直抱著較正面且健康的態度,當企業面臨重大轉折,或是發展到不同階段時,選擇適合對象把自己「嫁掉」,都是很平常的事,很多歐美創業家甚至是透過不斷地創業與賣公司,讓自己可以維持創業動能而不墜。但台灣企業主比較不願意接受被併購,往往覺得賣掉公司代表著失敗,這也造成國內整併的例子較難出現,導致台灣大多數行業都有許多同類型的中小型企業,難以與國際級企業競爭,而且產業發展也比較不容易有更大的創新與突破。

產業變動是常態,有破壞才能有創新,尤其是步入快速調整期的階段,台灣企業應該大步進行結構調整與策略轉型,才不致於錯失下一波的大商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