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強化施政的主軸:拚經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24 03: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面對今年疲弱的經濟成長,我們一直認為新政府上台最重要的任務是拚經濟,但現在看到的卻是新政府被連串金融爭議(兆豐、樂陞案)、勞資糾紛(華航罷工、七休一、七天國定假及一例一休)等事件困住;又因年金改革的過程雜音不斷,讓適用不同退休金制度的群眾互相攻擊,撕裂社會和諧。由於施政方向失序,又未提出振興經濟的可行作法,民眾耐心漸失,衝擊新政府的施政滿意度。

雖然新政府有提出一些振興經濟的「想法」,但也必須有被認同的具體可行作法。例如新南向政策,政府最重要的事是與東協、南亞各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投資保護協定;而且東協、南亞存有不同的市場區隔,政府須有相應的市場拓展計畫。這些需要外交部、經濟部國貿局、外貿協會與相關機構共同努力。

當然,加入區域性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或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也是一種選擇。但這些也同樣需要行政院跨部會的合作,盯緊進度,才有可能落實。而且,要加入RCEP,可溝通的兩岸關係也是必要的,但目前兩岸關係處於凍結階段,自然綁住新南向的發展空間。此外,無論加入TPP或RCEP,亦須有具備國際經貿談判經驗團隊,並備妥配套措施,以期說服受到不利影響的產業或人民接受。

再者,新政府全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由國發會提出綠能科技、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生技醫藥及國防產業等創新研發計畫,但國發會只是規劃整合單位,要一一落實,還是要回到經濟部、科技部、地方政府與相關單位。因此,行政院不是只通過計畫案,還需有落實計畫的行動方案。

更進一步,我們一直強調振興經濟的核心是擴大台灣投資,而非只靠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目前台灣經濟急需振衰起敝之策,應嘗試整合出適用於「所有產業」的通案,例如:修改產業創新條例,提供「在台灣」之有形、無形投資的租稅優惠與行政便利,如此相對較有普及性,對提升就業機會、增加全民所得也較有助益,進而產生拉高消費等所得乘數效果。還有外國在台直接投資意願,新政府也要加把勁,例如讓外資來台設研發中心、設立公司等,都是可努力的方向。

另外,新政府端出「擴大投資方案」,希望刺激經濟成長。不過,國發會日前公布的3,400億元方案,實際推動進度有待評估;而國營事業近年來的多項重大建設投資,也因核四停建與環保問題等爭議不止而多所延宕,使去年國營事業投資金額寫下2006年以來最低紀錄。因此,新政府必須強化公共支出與國營事業投資的執行率,例如中華郵政北門郵局國有地270億元都更案、中鋼太陽光電投資案、中華電信物聯網投資案與各國營事業汙染防治項目等都須如期、甚至加速推進。

當然,最基本的還是要改善投資環境,新政府一上台就說要檢討的環評制度,應儘速交出成果;擺在眼前的「缺地、缺人、缺電、缺水」問題,也須即刻誠實面對,訂立實在的強化方案;最重要的是政策一致性,對投資者而言,這是至為關鍵的評估要素,期待新政府能於近期的紛爭中有所體會。

最後,中國大陸不僅是世界工廠、也是世界市場,台灣企業不可能繞過大陸走向全世界。目前兩岸經貿發展因新政府與北京缺乏政治共識而受到影響,但新政府仍應積極規劃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服務貿易、貨物貿易協議的推展步驟,為改善兩岸關係而努力。台灣人民目前對政府缺乏信心,很大部分是因為經濟成長前景黯淡、所得成長停滯,而愈無信心,經濟也愈難成長,惡性循環若成,情勢翻轉更難。因此,行政院不管遇到什麼亂流,都須正視當前經濟發展課題,以拚經濟將施政拉回正軌。

國發會﹒RCEP﹒經濟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