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扶植新創 打造更多台積電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19 04: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半導體龍頭台積電公司,近來市值突破1,500億美元,擠進全球市值排名第46位,已相當接近英特爾、IBM及思科等科技大廠,這是台灣企業史無前例的成就,相當值得喝采。台積電的成功,為政府研擬產業政策與企業深耕經營之道,都帶來諸多值得深思的課題。
台積電的成功有三大要素,一是有卓越的創辦人張忠謀,從成立之初就立下挑戰世界的格局與決心;二是員工持續求新求變,不斷在技術上超前突破,才能持續精進並保持全球領先地位;三是早年政府為半導體產業擘劃紮實的產業環境,建立相關的財稅與資本市場等配套政策,吸引眾多海外人才與資金匯聚,形成產業聚落。
這三項因素環環相扣,缺一不可,都是讓台積電脫穎而出的關鍵。不過,很多人談到台積電的成功,都會提到是政府政策資金幫了大忙,但若細究原因,政府確實在初期幫上忙,但後續更多的是靠台積電自身的努力經營,這也顯示,企業領導人的決心與格局不僅彌足珍貴,更是企業出類拔萃的關鍵因素。
台積電的成功,提醒台灣不應妄自菲薄,即使小國寡民又缺乏市場,但企業家若能胸懷全世界,一樣可與列強一較高下。而在台積電樹立標竿後,可以再問,台灣能否再有第二個台積電?台灣要如何創造更多個台積電?對於第一個問題,台灣當然有可能培養出下個台積電,但會相當困難。台積電身處的半導體產業,是需要高資本、高技術密集的行業,當鄰近國家投入龐大政府資金建構產業鏈時,以台灣有限的資源,要再支持一家像台積電這種企業,的確相當不容易。
當然,在全球資訊產業中,台灣目前還在許多領域擁有類似台積電的龍頭企業,這些隱形冠軍要衝到千億美元以上的市值,必須是在規模夠大的產業中,具備市占率很高及持續技術領先的優勢,若以這個原則來看,台灣要再誕生一家千億美元市值的企業,確實是很大的挑戰。
不過,資訊產業向來是推陳出新,與其在成熟產業之中追求卓越企業,不如在全新的領域中培養出新的龍頭企業。資訊產業向來的法則就是,只要在創新領域中能夠掌握住新技術與新產品,都可能脫穎而出成為新一代的贏家,例如鎖定發展工業4.0、創新物聯網應用,或結合大數據與雲端資料的分享經濟等,這些市場機會與規模都很龐大的新興產業中,必然有機會再培養出幾家夠大夠強的企業。
因此,對於第二個問題,台灣要如何創造出更多個台積電?顯然答案就呼之欲出,台灣必須加緊耕耘各種創新領域,才有機會培養出更多新的台積電。而且,這種創新產業,勢必要從較小的市場規模開始,但是只要能夠培養出十家百億美元市值的企業,或一百家市值10億美元的企業,創造出來的效益,也都不下於一家獨占鰲頭的台積電。
事實上,回顧台積電的成長歷程,就是從一家不被看好的新創公司,逐步躋身成為主流的領導廠商。早年台積電提出晶圓代工模式時,市場疑慮也很大,甚至早期共同參與投資的股東也不看好,很早就出脫持股。在任何創新的產業領域中,走在時代前端的新產業,永遠都可能被主流排斥,而這也意味著,任何新產業都有風險,也必然面對質疑的聲音,政府在推動初期,需要更大的魄力與堅持。
資訊產業是台灣經濟的命脈,有台積電這種龍頭企業,對整個產業與經濟發展都有很大的帶動作用。而過去台積電成功的三大要件,未來在新產業中,成功法則也會很類似,一樣是需要有格局的領導人,一樣需要人才投入與技術領先,加上政府完善的產業政策,只是未來要先解開創新創業的束縛,讓更多資源得以投入,這應該是台灣培植更多「台積電」應該有的策略思維。
台積﹒半導體﹒思科
公告版位
- Aug 19 Fri 2016 14:01
經濟/扶植新創 打造更多台積電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