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離不開臉書 瘋寶可夢… 該數位排毒一下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19 04:52 聯合報 柯舜智/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台北市)


媒體報導,台北市立動物園創下暑假最高入園人數,但民眾不是為了看動物,而是為了捕捉寶可夢。

寶可夢風潮,社會各界湧現各種觀點與評價;身為資訊傳播教育者,想與大家分享兩個觀點。

傳播大師麥克魯漢提出「媒體是人的延伸」,而現今的行動媒體,更可加入體感、嗅覺、甚至已在發展中的味覺等多重功能,讓人類的感官與心理能力無限延伸。這種媒體形式與內容的改變,不僅影響個人心智的平衡、溝通的模式,更因此帶來生活型態的改變與社會結構的變遷。

現今沉浸式(immersion)的數位科技,媒體內容由使用者自行生產,媒介使用的意義(教育、娛樂、溝通等)來自使用者投注時間、精力與媒體互動;因此,雖然號稱「免費」,其實需要花費大量非金錢的無形「成本」。

例如臉書、YouTube或其他免費遊戲,創辦者只提供平台,內容來自全體使用者的文字與影像貢獻,但是這些沉浸式媒體上市或廣告所獲得的鉅額營收,使用者卻沒有分享利益,大家成為這些平台的「免費勞工」或「遊戲勞工」(playbour),甚至是心甘情願、自動自發、不會抱怨工時過長的自顧勞動者。也有人以「科技奴隸」來形容被科技綁架的現代人,但「奴隸」一詞貶抑人類的自主性與能動力、誇大科技對人類的宰制。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傳播科技是為人類而服務;因此,適度的「數位排毒」(digital detox)正是過度倚賴傳播科技的當下需要提倡的新生活運動。

早在二○一○年紐約時報即邀請不同領域專業人士,共同討論「數位排毒的第一步」。意識到數位科技對個人心智及人類生活的影響,適度遠離或戒斷,以免因身陷傳播科技,產生「成癮、認知偏差、價值扭曲、身心焦慮」等數位毒素,只是當時僅引起部分人士的關注。

如今寬頻上網是基本需求、行動媒體是人體的一部分,「數位排毒」漸漸開始受到重視。英國的通訊傳播管制機構Ofcom,本月公布通傳市場調查報告指出,英國有三分之一、約一千五百萬個網際網路用戶嘗試過「數位排毒」,試圖尋求螢幕之外的生活平衡。

報告也顯示,數位排毒的結果令多數人滿意。受訪者發現,有更多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工作更有效率、感到更自由、更能享受生活;但也有些人擔心錯失訊息、錯過重要活動或感到失落。

當人們到了動物園不看動物、和朋友相處卻無目光接觸、重視虛擬寶物甚於真實生活的時候,我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主體性在哪裡?身上的數位毒素是否太多了?

媒體雖是人的延伸,卻還是受到大腦思維的控制;「寶可夢」終究是場夢,尋獲自我價值,應比捕捉虛擬寶物重要,避免淪為科技資本主義下的免費勞工,「數位排毒」應該是更重要且迫切的全民運動!

奴隸﹒動物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