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外籍記者筆下之「強迫」
2015-08-19 01:57:4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灣島內為課綱爭議鬧得不可開交,家人反目,同胞成仇;此時,聽到安倍為殖民侵略歷史輕描淡寫的道歉,正反襯了反課綱學生的天真。

日本在亞洲的侵略,除了史觀差異,不能不看到國際政治因素。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大篇幅討論東亞的歷史教訓與國族主義競爭,正是以各國的教科書內容為分析對象,強調日本和中國、南韓關係如何受到共通的苦澀過往所縈繞,包括了日本併韓、侵華的歷史。被侵略者從民族情感來說,縱然對今日年輕人已是「曾祖父時代」的往事,但許多人仍有「可原諒但不可遺忘」之痛。

外籍記者著眼於現今的國際政治角力,例如,日本雖早就為發動戰爭而道過歉,但政治領袖卻一再去參拜靖國神社,以至於「認錯」的問題並未真正解決。又如慰安婦問題,金融時報使用了「被日本軍方強迫成為性奴隸」的字眼,還配上韓國人手捧慰安婦阿嬤遺照尋求公道的圖片。

這樣的報導,令人讀來心情沉重,真有「天地不仁」之感。台灣在區域政治的角色日漸褪色,且未積極參與「向日本人討公道」的行動,因此在此報導中未特別受到著墨。但令人好奇的是,鬧得天翻地覆的反課綱學生若有機會讀到這篇報導,對於外籍記者描述慰安婦乃由日軍「強迫變成性奴隸」之事,是不是也會為「強迫」二字向外國媒體抗議?

是否反中或親日,或屬個人選擇;但有一些歷史事件,不只是「詮釋」角度的問題,而是有事實、有真相、有公道、有普世價值可辨正的。反課綱學生為抗爭而涕泗縱橫,公眾之前斥教育部長「無恥」,儼然有不共戴天的仇恨;但是,這些個人委屈若與當年慰安婦之屈辱相較,寧非輕如鴻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