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文化 創造台灣寶可夢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08 02:59 聯合報 卓玫君/公(台北市)

精靈寶可夢手機遊戲終於登台,四處可見人們盯著手機螢幕尋找精靈的景象。在低頭的同時,瞭解這款手遊背後的創意源頭,或許是致力發展文創產業的當下,可靜心思考的起點。

數位時代來臨,現代生活儼然有平行世界存在,一是實體世界,一是虛擬世界,截然二分,甚至彼此對立。寶可夢的成功之處,在於它打破真實/虛擬的界線,將沉浸於數位世界中的人們,帶回充滿陽光、空氣、水的世界。

這蘊含著回歸以人為本的創意思維:當大部分的手遊業者致力於誘導玩家走進虛擬世界並流連忘返時,寶可夢逆向思考,反問該如何將耽溺於幻想世界的人們帶回日常生活,這個提問成了創意的開端。

寶可夢的前身,在一九九六年以電玩形式問世,日後發展成包含動畫在內的數十億美元產業。原提案人田尻智(主角小智以他命名)出生於尚未大都會化的東京,幼年倘佯在田野,喜歡觀察、捕捉與蒐集昆蟲,而荒野中種種神秘傳說,則成為滋養想像力的沃土。

隨著城市發展,昆蟲失去棲息地,同樣失去遊戲基地的田尻智,這段與玩伴「收集與交換」昆蟲的經驗,成為日後發想遊戲的原型,例如玩家可彼此交換寶物、發想自昆蟲圖鑑的精靈圖鑑等。

二○一六年,寶可夢的主要創意團隊Niantic進一步將這個失去的童年往事重現,運用擴增實境(AR) 結合手機定位,讓宅宅走出家門,在現實世界中尋找精靈。
48
圖/波波
從昆蟲到口袋怪獸,背後其實是一整套日本傳統從佛教或神道教孕育出的妖怪文化。妖怪文化,人類文明皆有,但日本這種文化傳統相當深厚,使其創作者將妖怪從遠古召喚而來,毫無違和感地融入當代藝術或流行文化之中。從大文豪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到宮崎駿的動漫、夢枕貘「陰陽師」,甚至是村上春樹的文學作品,將日本文化藝術自扁平化、全球化潮流中區別出來。

深厚的文化根柢,才是文創的核心。台灣的文化危機是,我們可以橫空出世地引進日本妖怪村,腕上掛著妖怪手表,到處尋找寶可夢精靈,卻對自己的傳統文化一無所知。

以即將來臨的中元普渡為例,為什麼要普施好兄弟?為什麼原本高掛在燈篙上的燈籠,在夜深後得降下一半?為什麼家中供桌要擺設在室外,供品必有一盤空心菜湯,桌下則要放置水盆、香皂、毛巾?那些美麗的紙紮紙厝為什麼存在?又為什麼要燒化?

不論是哪個族群,傳統文化都在處理人類對未知的恐懼、以及對美好未來的期盼,是想像力最豐沛的所在。整個田野都藏著無盡的文化寶藏,面對這些課本沒有教的事,GO!拿出玩寶可夢遊戲的精神走出去,踏出培養自身文化資本的第一步。

寶可夢無疑討人喜愛,但尋寶之餘回頭看看,在映著藍天的廟檐上,有一整排歷代匠師製作的交趾陶與剪黏神獸正迎風而立,那是真正屬於我們的神奇寶貝。


寶可夢﹒文創產業﹒傳統文化﹒Pokemon Go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