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台塑越鋼事件對新南向政策的考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04 01:5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塑越南河靜鋼廠因為排放有毒廢水導致魚群死亡,被越南政府裁罰5億美元(新台幣161億元),此事不僅關乎台塑公司及投資人權益,而且對蔡英文總統揭櫫的「新南向政策」亦構成嚴酷的考驗,未來如何發展,深值關注。

台塑越鋼廠是越南史上最大外商投資案,投資金額分兩階段共約155億美元,但從2008年開工動土迄今,連續遭遇到重大事故,2014年5月因為中國大陸在南海爭議海域設置石油鑽井平台,引發5月13日越南反華暴動事件,台塑越鋼廠遭當地暴民包圍並進廠打砸搶燒,造成傷亡及可觀損失,而延宕建廠時間。當時越南政府在國際壓力下,雖保證懲凶並賠償外資損失,但迄今並無具體結果。

今年4月越鋼廠設置地點越南河靜省附近200公里海域,出現大量魚貝類不明原因死亡,台塑越鋼堅決否認是其排放廢水,當時越南官方亦指魚群暴斃應為「赤潮現象」造成,但在失業漁民及地方民眾激烈抗爭下,越南官方態度180度大轉彎,不僅展開調查,而且擱置核發鋼廠運轉執照,甚至要求越鋼補稅7,500萬美元;6月30日越南政府公布調查報告,直指越鋼廠為4月海域魚群死亡的汙染源,並開罰5億美元;越鋼董事長陳源成隨即在越南電視台坦承「因下包商作業疏失所致」,並向所有越南人致歉。

從近日媒體報導顯示,在調查報告公布前,越南政府曾和台塑集團進行協商,但媒體傳出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與副總裁王瑞華赴越南似遭「扣人施壓」,越鋼董事長陳源成在電視上7分鐘逐句翻譯的公開致歉,亦讓人有「被道歉」的屈辱感覺,因而可研判台塑公司為讓已投入106億美元的越鋼廠能順利運轉,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在國際上,跨國企業因製造汙染而與地主國進行協商和訴訟的例子,並不罕見,重點在於是否有公正客觀的第三方參與調查,以及當事企業和地主國政府間不對等的權利義務關係,能否因母國政府協助而取得適度平衡。

然而,觀察越鋼廠汙染事件始末,很顯然並沒有公正第三方參與調查,而我國和越南因非邦交國,可以協助的空間也極其有限,台塑越鋼吞下汙染禍首責任,雖然有助鋼廠及早取得執照開工點火,但越鋼廠尚未進入正式量產階段,4月汙染事件時連小幅試產都沒有,卻被迫採取向政治妥協而認罪的做法,在越南民間排華情緒有增無減下,未來鋼廠運作恐怕會事件不斷,這樣的風險台塑集團能夠承受多久?

若拋開越鋼遭遇到的非經濟因素不談,就區位和經濟條件來看,越南一直是台商進軍東協國家首選之地,根據統計,迄2015年底止,台商在越南投資金額達293億美元,居對東協國家投資首位,遠超過第二名印尼的171億美元。再加上,近來美越關係大幅改善,越南已加入並簽署美國主導的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今年5月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越南更宣布全面解除對越南出售武器禁令,跨出美越關係正常化的最後一步;這些發展大為提高越南對外資的吸引力,也是新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重要利基。

但話說回來,中國大陸和越南因南海主權爭議及美越同盟而關係日趨緊張,內部排華情緒有增無減,而兩岸同文同種,越南反華情結無可避免會波及台商,加上越南政府在這次越鋼汙染事件上明顯以台商作替罪羔羊,這些非經濟因素風險大增,自然大大抵銷越南對台商的吸引力。

在越南政府發布越鋼事件調查報告後,新政府只能透過外交部向台商喊話,呼籲所有台商企業應勇於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但切割無助保護越南台商權益,更無助「新南向政策」推動,未來要如何扭轉企業日益薄弱的信心,將是新政府最嚴酷的考驗。

台塑﹒電視﹒外資﹒王文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