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新手術 減心房顫動中風率
2015-09-14 03:08:24 聯合報 記者李京昇/斗六報導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任蔡佳醍表示,「心房顫動」好發於年長者或伴隨其他心臟血管疾病,治療可採用藥物或導管燒灼手術,但手術僅能減少發作次數,也有相當高機率復發,而服用藥物也可能會引發腦出血等副作用,目前引進「左心耳封堵」的心導管手術,讓患者可減少8至9成中風率,也能免除藥物導致的腦出血,降低死亡率。
蔡佳醍說,心房顫動發作頻率不固定為陣發性,有時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發作次數少、時間短或沒有症狀,依然有機率在心臟內形成血塊,即便很輕微的心房顫動,都可能有引發中風的危險,而藥物或手術治療無法完全根治,因此治療著重在預防中風。
而為防止血栓導致中風,心房顫動患者必須終身服用抗凝血劑,藥物卻有引發出血副作用,容易瘀青、牙齦出血等情形,甚至有腦出血的危險性。蔡佳醍指出,目前台灣新引進的心導管手術,是將封堵器植入心臟左心耳(9成血塊堆積在左心耳部位),避免血液滯留產生血塊,大幅降低中風發生率,並免除腦出血情形。
蔡佳醍表示,繼香港後,去年台灣是亞洲第2個引進新手術的國家,手術現階段不在健保給付內,手術費用需20幾萬元,國內至今僅執行19例,將向衛福部爭取,期望能夠造福更多心房顫動患者。
心臟怦怦亂跳?心房顫動 中風風險多7倍
2015-09-14 03:08:23 聯合報 記者李京昇/斗六報導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主任蔡佳醍指出,心律不整中的心房顫動患者,須特別留意預防中風。 記者李京昇/攝影
分享不少人都有心臟怦怦亂跳的經驗,有些人會就醫追蹤,有些則覺得是小事一樁,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內科主任蔡佳醍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症狀,提醒民眾心房顫動患者很可能導致中風,不可輕忽。
蔡佳醍說,人類正常心跳每分鐘約60至100下之間,但如果心臟突然跳很快、跳跳停停或亂跳等情況,就是所謂心律不整、不整脈。
他指出,發生原因與種類都相當多,心房顫動患者發生中風的風險高出一般人5至7倍,多數民眾對於心臟疾病較了解是心包油、心肌梗塞等,對於心房顫動疾病卻幾乎沒有認知。
蔡佳醍表示,人類會隨著年齡出現老化情形,皮膚變皺、頭髮發白等老化問題,心臟老化就可能發生心房顫動,65歲以上的老年人發生率為5%,到了70歲時提升到10%,發生率會因年紀增長而提高。
心房顫動的危險,會使血栓會在心臟中形成,若血塊跟著血液流入腦中,會阻塞腦血管導致中風,若阻塞心臟中的血管,則會造成心肌梗塞。
蔡佳醍表示,心房顫動也可能造成心臟衰竭、心因性猝死等狀況,是一種有致死率的心血管疾病,根據統計有10%的中風患者,被診斷出在中風前,早已罹患心房顫動而不自知,因此心房顫動是民眾絕對不可輕忽的心臟疾病。
公告版位
- Sep 14 Mon 2015 12:28
引進新手術 減心房顫動中風率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