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選戰,繼續收編「我們」攻擊「他們」?
2015-09-14 02:08:10 聯合報 李復甸/文大法律研究所教授(台北市)
許倬雲教授數年前寫的一本精彩通俗歷史,名為「我者與他者」,寫歷史長河中的中國人如何定位「我們」,如何看待「他們」。

在台灣,對於自己熟悉的人格外熱絡;但是對不認識的人多保持距離,甚至抱持懷疑與冷漠。熟人見面,「啊呀,好久不見!」「你死哪去了?」又拍又打,親熱得不得了。可是不認識相遇,即使是在狹小電梯中,大家都一致抬頭看著樓層顯示數字變換,也不會四眼交接。在西方世界,未曾見面的人路上相遇,也會道聲「Good Morning!」「Bonjour!」「Guten Morgen!」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逢人只開三分口,不可全掏一片心。」是長久以來國人日常生活建立的基本態度。熟人聚餐,很少有人計較公筷母匙;可是一上公車戴上口罩,上電梯要用鑰匙戳按樓層,電扶梯絕不碰扶手,好像不認識的人都是瘟疫帶原者。幾年前SARS過後,留下了口罩文化。早年戴口罩是怕自己感冒傳給別人,現在是怕被別人傳染。外國訪客常覺得國人生病還要出門,是工作太勤奮?還是不注重公德?其實口罩只是在懷疑不認識的人是否「有病」;至於熟人,那就可以扯下口罩了。

跑到政治場域為了拉票,要標榜「我們是一國的」!政黨的戰鬥夾克應運而生,政治人物幾乎終年穿著戰鬥夾克,從紅白喜事到議會論政;在壁壘分明的藍綠對抗下,不再有好壞對錯。華國鋒標榜毛澤東的「兩個凡是」,活生生出現在台灣政壇,「凡是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支持;凡是敵人支持的,我們就反對。」

近來總統選舉逐漸增溫,宋楚瑜先生主張「藍綠不能再惡鬥下去」,要超越藍綠。洪秀柱女士閉關後也回應要「放下屠刀」、「超脫藍綠」。聲勢最高的蔡英文女士,也接著主張「不要再區分敵我」。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有分辨陣營的夾克作標誌呢?把戰鬥夾克脫了吧!

台灣自古就在漳州對泉州、閩南對客家、番仔對漢人、本地對外省、山線對海線、前山對後山、中央對地方,連粽子都要分南部粽與北部粽。臉書在全球各地其實都是學生社團在玩的,唯獨到了台灣變成全民運動,其心理背景還是在尋找認知的團體,相互取暖。面對兩岸情勢,碰到抗日話題,夾上閱兵紛爭,也都還是在尋找定位,在「我們」與「他們」之間,夾纏不清。「統」與「獨」、「日治」與「日據」、課綱微調,都不是簡單可以「放下」或「超越」的。

政治人物製造對立,收編「我們」攻擊「他們」,是為了選票;空口放下對立,還是在騙取選票。請問身穿選舉戰鬥背心的各方人馬,超越了什麼?放下了什麼?習慣戴著口罩的民眾,可以坦開防衛作為,放心伸手握住對方的手,微笑著問聲好嗎?根本問題還是在於把對方認作「我們」? 還是「他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