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民政府抗日 樹立和平典範
2015-09-04 02:36:27 聯合報 左正東/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
抗戰勝利七十周年紀念日,馬總統再次強調國民政府蔣中正委員長領導抗日。或有人誤將國共之爭看做爭功諉過,但兩者差異,既有重大的精神意義,也是今天中共與日本之間不斷衝突的根本原因,對東亞與世界帶來深遠影響。

如果沒有第二次中日戰爭,今天的中日關係可能會像歐洲的法國與英國。甲午戰後,中國很多菁英,對日本變法圖強心儀不已,滿清推動君主立憲制,以日本為模範,孫中山創立的同盟會也在東京成立。但是到民國四年,日本向北洋政府提出廿一條要求,袁世凱幾經交涉,在五月九日宣布接受部分條款,舉國譁然,北京廿萬人集會,袁世凱把這天定為國恥日。民國八年巴黎和會,列強把德國在膠東權益轉讓日本,引發大規模示威,自此中國菁英反日漸成浪潮。

其實,日本國內有識之士,如甲午戰前成立的興亞會,主張日中朝團結振興亞洲。甲午戰後,興亞論變為替日本侵略中韓合理化的亞細亞主義。民國十三年,孫中山到神戶演講,提出「大亞洲主義」,就是要和亞細亞主義對話。他強調亞洲的王道文化,是感化人不壓迫人,是要人懷德不要人畏威。以此呼籲日本,用仁義道德聯合各民族,恢復亞洲民族的地位。

儘管當年中國菁英已多數反日,但孫中山甘犯眾怒為此呼籲,是看到中國經濟貧弱,軍閥割據,唯有日本放棄帝國主義,平等相待,為中國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方有可能實現發展,真正站起來,而且站起來的中國和日本攜手合作,日本才有可能和西方並立抗衡,亞洲才有可能超越西方。

很可惜,孫中山的苦心孤詣終究沒有改變日本,九一八事件後蔣委員長的委屈求全,也沒有阻擋日本。兩國最終開戰,兩個民族幾成世仇。國府敗退來台後,反日不時成為中共政權的合法性提款機,有此遺憾,日本當年之誤,責無旁貸。日本明治維新學習西方船堅砲利,卻沒有學到西方自我矯正的制度與文化。

十九世紀後,西方人對歐陸同屬基督教文明的其他民族,已少有殖民統治。對於隸屬其他文明者,也開始倡議人道主義精神。英國在一八三○年代推動廢奴,美國在一八六○年代為廢奴開戰,都是絕佳例證。日本不見精華,反取糟粕,終至引發整個亞洲的反撲。

回看歷史,當年積弱的中國,所以得到美國挺力相助,是源自常人內心,對以滅人國成己霸的殖民主義,和以武力貫徹己意的軍事主義的反抗。如果把這場戰爭簡化成民族間的對決和勝敗,則失其意義。殖民主義和軍事主義,即非以民族劃界,更非有東西之分,而擁抱民族合作與國際和平,則可以實現跨民族的團結。

從歷史來看,中國國民黨的抗日,自孫中山起就不是動員民族仇恨,以進行民族對決,而是以普世價值追求民族間和解合作。可以說,國共抗日不但有主從之分,精神更天差地別。仇恨動員與戰爭勝利,或可快意一時,但引導文明進步,還是濟弱扶傾的王道精神。戰爭期間,這個精神催生了聯合國,戰後,日本也努力學習這個精神。有一天,希望這個精神可以再造兩岸未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