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幸福指數調查」讓台灣幸福了嗎?
2015-09-04 02:36: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公布我國今年的「國民幸福指數」。雖然超越日本、韓國,在亞洲國家中名列前茅,但多數媒體卻沒有太多正面報導;特別是一併公布的「國富統計」中,國人平均財富明顯增加,卻被一句「財富虛胖」的次標題暗諷調查結果為政府的矯飾作為。政府體察民意要求、連續三年花錢費事辦理「幸福指數調查」的結果,如果只是獲得媒體的一番諷刺,則不僅傷害公務員的努力和心情,也會失去辦理此項調查的真義。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們認為,行政院對於此項重大調查所持的「態度」,是造成媒體不太友善的基本原因。「國民幸福指數」是馬總統在2012年1月總統大選政見發表會中的重大承諾,要藉由這項調查來了解民生疾苦,做為施政的重要參考。因此,它的定位和一般統計調查並不相同。一般的調查是為了「了解現況」而做,但此項調查的主要目的卻是為了要「指引施政」,因此,行政院如果體認馬總統的用意,應該在公布之前知會相關部會,事先就各部會有關項目的調查結果進行研析,在公布同時就提出未來的施政計畫,以追求各個項目更佳的幸福感。此外,調查結果公布的記者會也應該由行政院長帶領相關部會首長列席,這樣才能顯示政府的重視,以及「拚國民幸福」的決心。

如果行政院是以上述態度來面對調查結果的公布,那麼外界和媒體應該能夠體會政府面對問題的謙卑和解決的決心,則媒體報導的態度將會是針對問題的深入探討,而著墨在所提對策的可行性,這些討論對各部會施政也將產生寶貴的參考價值。其實,當前媒體和外界專家對問題深入探討的能力,經常超越了政務纏身的官僚體系所能掌握的;因此,除非是高度政治性的議題,行政院面對外界的討論不宜當成「找麻煩」而企圖迴避,應面對問題而將外界的關注轉為助力。

但如果只想迴避問題,甚至只挑出一些自認有利的數據來凸顯「情勢一片大好」的話,當然難免被外界拿著超大顯微鏡來深入檢視,甚至誇大存在的問題。那麼,一件明明白白的好事也會變成壞事。近來行政院各部會的作為,經常是這個模式:以好事出發,卻以壞事結案,令人不勝唏噓。這就是面對問題時「態度」的重要性;面對調查結果的記者會,也是如此。在目前行政院這種態度下,相信絕大多數和調查項目有關的部會,不會去研究調查結果和變動趨勢,於是調查就是「存參」了事,成為專家學者未來研究的「統計資料」而已,殊為可惜。

此外,若要讓此調查產生更有價值的施政參考,則調查內涵還有不少可以精進之處。例如,除了總結分數和OECD(經合組織)成員進行排名比較之外,各個分項也應該進行國際比較,才能提供相關部會更明確的改進目標,並由國發會進行管考。我國和OECD已有過合作經驗,取得調查的詳細資料來進行國際比較應該不難。

和外界質疑有絕對相關的一個問題,是「主觀幸福感」或「自評滿意度」沒有受到足夠重視,這也是OECD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 BLI)的一大問題。它調查了太多客觀數據,民眾的主觀感受卻僅為項目之一,這種做法和「幸福指數」調查初衷背道而馳,就是因為客觀數據多和經濟收入相關,但卻難以滿足人民的需求,才會有「幸福指數」的調查。如果為了和國際接軌,而不對民眾的主觀幸福感進行深入調查、研究,那麼其應用參考價值終究有限,特別是對一個已開發經濟體,如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和各部會都還要加把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