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透視/唯有創新 地球才能轉動
2015-04-12 01:53:59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兒少與家庭研究中心主任
當前人類超過七十二億人口,是一個世紀前人口總數的四倍,壽命則是兩倍。如果以六十五歲來定義老人,那麼當前總數近六億,占全球總人口八%。按此速度發展下去,二○五○年地球可能就有九十億人口,屆時老人也將達十六億,相當於廿世紀初全球總人口數。

至於台灣,目前二千三百四十萬人口當中,老人占十二%,相較歐盟國家平均約占十八%,日本達廿五%,看起來台灣人口老化程度不算嚴重,雖然如此,台灣對於「人口高齡化」現象緊張程度不亞於前述國家,原因何在?

原來從今以後,台灣高齡化速度加快,再過二、三年跨入「高齡社會」,二○二五年即為「超高齡社會」,屆時老人將占至廿%,老化程度追上歐盟。而在二○六○年台灣更將趕上日本,那時,當前大學生正好成為老人,台灣人口總數可能不及一千八百萬,而每十個人至少四位是老人!

壽命不斷延長,顯然是重大成就,但也帶給人類空前未有的挑戰!國際貨幣基金指出,人口高齡化將使得全球經濟發展陷入長期停滯;除非有新的科技與產業來帶動生產力,否則經濟勞動力人口銳減,需要被扶養與照顧的老人趨多,經濟將缺少動能,日本過去廿年淡定的經濟,何嘗不是因為人口老化?

類似悲觀論調,在兩百年前也發生過,當時馬爾薩斯即認為,人口增加將超過糧食的負荷,因而導致傳染病、戰爭與飢荒等,於是人口減少,糧食的壓力減輕…為了避免此鐵律,他不贊成讓那些窮困與下階層勞動者有過多的生育。至於老人,似乎只有尊貴或富裕者,才有機會活得久,過去人類歷史年老幾乎等同負擔與累贅。

數萬年前人類處於遊牧生活,人老了不是被遺棄也只好等死,因為跑不動;在一萬年前的農業社會裡,老人也因為跑不動只好守候家園看管土地;在近兩百年的工業社會裡,他們因為動作慢了而離開工作場域;這真的是老人的宿命嗎?

特別是進入後工業與資訊社會中,情況有了改變,能對社會做出貢獻或具經濟產值者,不再是「跑得動」,知識與科技取代大部分體力工作,年老未必失去競爭力,況且未來老年人將不是社會少數,其實是有機會再創人類新文明,而那將會是「老青共創銀色產業」的年代。

由於這個世紀出生的小朋友,會有一半可以活一個世紀!當前大學生在半個世紀後也都成為老人,並主導二○五○年後的地球。因此,培養對未來的認知,促發其對未來的創新,其重要性將超過延長當前老人退休時間或改變老人的定義。

換言之,讓老人能夠繼續貢獻社會發揮產值,需要的是產業創新,而未必是延長當前的位置,否則將阻擋了年輕人就業的機會,加深世代間的緊張。

馬爾薩斯的魔咒在地表上確實發生過但不普遍,地球人口仍是不斷增長,近世紀綠色革命與科技發展,使得今天糧食問題不是不足,而是分配不公!

然而,人類已走在不可逆轉的老化路程上,除了人口數持續增加,仍存在資源緊張,尤需面對年齡結構改變帶來的衝擊,特別是要防止世代間「互助機制」的崩解!人類是否能繼續用其雙手來戰勝那一張嘴,繼續開創其文明,讓四十五億歲高齡的地球繼續轉動下去呢?唯有年輕人可拭目以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