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變客棧 打造後龍文創基地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10 07:53 聯合報 記者張裕珍/後龍報導
後龍灣工作坊成員利用空餘時間協助改造,連招牌都是自己做的。記者張裕珍/攝影 張裕珍
後龍灣客棧改造挹注眾人心力,牆上燈飾也是成員動手做的。 記者張裕珍/攝影
從網路世界走到現實生活,苗栗縣後龍灣工作坊今年落腳同興老街,承租一處老三合院打造文創據點,數十名志工不分晝夜、發揮所長,重新整理老屋命名為「後龍灣客棧」,期盼成為復興後龍藝文的起點。
臉書社團「後龍大小事」集結一群愛鄉愛土的人,不定時在後龍同興老街等多處辦理惜福市集,去年更成立「後龍灣工作坊」,秉持「熱愛土地、更愛家鄉」的信念,大家選擇從歷史悠久的同興老街出發,闢設據點傳遞後龍的美好。
工作坊成員陳國順說,他們承租的三合院長年沒人居住,環境雜亂,「清出的雜物,要兩趟垃圾車才載得完」,不僅清潔整理,成員也多臥虎藏龍,鐵工、水電工、木匠、汽車鈑金師傅等人都加入,手工添上造型燈飾、招牌改造環境。
歷經幾個月的努力,老舊三合院逐漸有了新生命,大門裝設「後龍灣客棧」的鐵製招牌迎賓,屋內原有的雜物全都清出,保留原有斑駁牆面,側邊廂房也多了架高木板、二手書架等,未來可作為客棧小憩。
「缺什麼就補什麼!」六旬木雕師張火爐也加入工作坊,他說,志工們很有心,只要自己有空就來打掃整理,三合院一隅原本長滿雜草,也在大家分工合作下,鋪上磁磚、漂流木美化,至少花費半年,老屋已有美麗雛形。
發起人陳彥云說,後龍灣客棧籌備見證大家對後龍的深厚情感,「在這有家的感覺」,也感謝不少人主動捐書、照片等,後龍灣客棧將於16日開幕,未來將成為文創基地,年輕人返鄉後能到此尋找志同道合者,齊心深耕家鄉。
記者之眼/為了傳遞家鄉美 陌生人變同好
【記者張裕珍】走過兩個寒暑,後龍灣工作坊打造的溫馨基地「後龍灣客棧」即將開張,很難想像,2年前,這群同心協力的夥伴還只是素昧平生的網友,為了傳遞家鄉的美好,大家甘願挽袖、返鄉付出,成為後龍向上的堅實力量。
近年人手一機,幾乎都有臉書,在地臉書社團是分享大小事的重要管道,「後龍大小事」理所當然,但卻也很不一樣,前年底發起一波波惜福市集,透過網路號召小農、手工藝或返鄉者加入,越來越多人看見後龍的「軟實力」。
版主陳彥云個性爽朗熱情,許多人受她感染,也齊心為家鄉付出,讓人看見後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她曾說,「若能讓下一代看見家鄉的美好,未來傳承就不是難事」,希望從他們這群中生代開始,找出在地的記憶與美好。
後龍灣工作坊成員來自各行各業,不少是返鄉青壯年,例如卅多歲的陳國順返鄉開設咖啡烘焙坊,點滴築夢,看著後龍灣客棧歷經半年努力,已有大致雛形,也期待著客棧成為文創、輕旅行起點,吸引更多人回鄉耕耘。
後龍是一個靠海的小鎮,擁有得天獨厚的環境與文史背景,但發展好壞往往關鍵在「人」,一如後龍灣工作坊社團簡介所寫「一群陌生人變成肩並肩的同好」,大家若能有共同愛鄉信念,就能找回人與土地的關係,不再落人之後。
桃園閩南文化節 土地公婆率眾踩街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10 07:53 聯合報 記者邱榆蕙/桃園報導
台灣傳統習俗娶老婆要準備三牲五果。 記者邱榆蕙/攝影
台灣名謠「西北雨」中的情境「鯽仔魚,要娶某」也出現在桃園大街上,狀元郎與媒婆準備迎娶美麗新娘。 記者邱榆蕙/攝影
「哇!有蚌精和文昌帝君欸」,桃園市千人藝閣踩街秀昨天下午造成街道熱鬧不已,遊街經過桃園市區大街小巷,引起鄰近商店、住家下樓圍觀,行人、機車騎士駐足拍照。
桃園市文化局長莊秀美表示,昨天下午4點鳴鑼啟動後,37輛市民組隊打造的「真人藝閣車」一起上街較勁,遊行隊伍從青溪公園出發,行經自強路、中山東路,繞過桃園大廟後,續接中正路、三民路、民生路轉回鎮撫街、自強路、三元街,走回終點第一河濱公園。
不少機車騎士因遊街隊伍龐大而在路中停車,拿起手機拍照,圍觀民眾紛紛放下手邊工作,跑到大街上去看遊行,一名5歲的小孩直指著其中一輛遊行車說「我也要坐!」讓大人聽了笑呵呵,還拜託工作人員讓小孩「體驗」一下。
遊街隊伍中從古至今、傳說神話的角色都有,隊伍最前頭有土地公、土地婆領頭坐鎮,行列中有異國王妃揮袖展舞、台灣名謠西北雨中「鯽仔魚,要娶某」狀元郎與媒婆帶著三牲五果迎取美麗新娘的情境、海龍王出巡隨行蚌精蟹將、台灣原住民族載歌載舞,就連空姐與部落大山豬都可見。
莊秀美表示,「2016桃園閩南文化節」系列活動昨天開始,直到17日,今天下午3點30分在藝文園區展演中心,有動漫大展暨動漫舞展,另傍晚7點在第一河濱公園青溪橋頭有河岸開演,活動期間同時進行「藝閣攝影比賽」,總獎金2萬9000元,至於其他活動期間的各項表演詳情,可至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890547904336362/)查詢。
平鎮家樂福 延至9月開幕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10 07:53 聯合報 記者鄭國樑/桃園報導
原訂7月開幕的平鎮區家樂福店,將延至9月,為此市議員謝彰文和周邊6個里里長們日前和交通局、平鎮警分局現場會勘,要求參考在地人的建議,訂定交通疏導計畫,免得造成交通打結。
家樂福平鎮店位在中豐路,是連接中壢、龍潭、大溪、楊梅的重要道路,因緊鄰工業區、學校和住宅區,交通影響範圍涵蓋湧豐、湧安、湧光、福林、莊敬、山峰多里,里長們和謝彰文認為交通計畫絕不能輕忽。
地方人士建議,家樂福在中豐路的山頂段往南日星、坤慶路段,往北坤慶至莊隆街口增畫紅線禁止停車,坤慶路口也要改為機車兩段式左轉。謝彰文還說,未來開幕的家樂福平鎮店只有近380個汽車停車位,雖外租了400多個車位,但未來地主如不租給業者,應先考量好因應措施。
預計9月開幕的家樂福平鎮店,是第86家店。
24歲青年 用北埔陶溫+茶香暖客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10 07:53 聯合報 記者葉建宏/北埔報導
彭俊暘(左)與母親范文英打造「佐京茶陶」,希望透過陶器、茶葉傳承北埔客家文化。 記者葉建宏/攝影
5年前,彭俊暘從苗栗農工畢業後,返北埔鄉待業,發覺年輕輩不說客家話,茶文化一點一滴流失,遊客到北埔只吃菜包、喝擂茶,他因緣際會接觸手工陶器製作,去年與母親范文英攜手打造「佐京茶陶」,希望透過陶器的溫度、茶葉的香氣,傳承北埔客家文化。
彭俊暘現年24歲,住在有120年歷史的古厝內,逢遊客就介紹東方美人茶,及櫥窗內親手製作的陶器,他世居北埔鄉,高中時赴苗栗讀書,畢業返鄉後,見同輩很少人說客家話,茶園多是老年人口,思索要以傳承「北埔客家文化」為志業。
他學習手工陶器製作,從選土、拉胚、上釉,一點一滴努力,5年來,失敗過上百個作品,卻也在過程中,發現「陶器的溫度、手感,陶藝在客家庄,也是傳統文化一環。
去年他向母親提議開「茶室」,希望傳揚北埔鄉文化,母親支持他,母子倆攜手在擁有120年歷史古厝,打造「佐京茶陶」,屋內陳列東方美人茶、手工茶具,他帶著遊客認識茶文化,從泡茶、品茶、陶藝中,訴說北埔鄉客家和茶文化。
范文英說,看見兒子透過茶葉、陶器訴說北埔故事,透過陶器、茶葉等,希望挽救流失的客家文化,認真敬業態度,讓她也感到驕傲。
北埔﹒客家文化
10種「台三的浪漫」 都在新竹峨眉天主堂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10 07:53 聯合報 記者葉建宏/峨眉報導
汪東卿等人創作「心悟亭」,傳達「放慢腳步」的價值和對台三線的愛。 記者葉建宏/攝影
新竹縣文化局「浪漫台三國際藝術季─示範點暨徵件展」,有10組作品獲展出,藝術家用故事、文化,勾勒台三漫遊客庄的浪漫,即日起到九月九日,在峨眉鄉天主堂,一同享受浪漫台三情。
10組藝術創作,包括王琋的「曬圓滿」、劉蕙儀「一心二葉 露天茶屋」、劉臻「Context : 沏時」、汪東卿、莎韻、乘光·白、馬浪·烏瓦日團隊的「心悟亭」、陳幸雄「一盞茶的時光」以及林猷柔「用愛情泡的茶」等等。
林猷柔從小在台中長大,後赴美修讀建築研究所,對於「茶葉」的認知就是「台灣驕傲」,她以「用愛泡的茶」發想,以時鐘象徵茶浸泡所需時間,暗示愛情如同泡茶,要耐心和時間的培養,勾勒對台三線的想像。
汪東卿、莎韻、乘光·白、馬浪·烏瓦日團隊的「心悟亭」,表達從故鄉到都市打拚,再從城市回到故鄉,才讓人體悟「放慢腳步」的價值,「心悟亭」希望勾勒心靈最深處,傳達對台三線最真摯的溫暖。
客委會副主委楊長鎮表示,許多人認為國外的森林、風景比較美,但其實台灣本土的地形風貌,更值得大家重新認識,尤其蜿蜒的台三線,自有一番美景風情,藉由地景的塑造,希望帶動周邊商圈,促進繁榮發展。
新竹縣長邱鏡淳指國際藝術家林舜打造4米高、初芽造型「桐花籽茶屋」,以桐花籽結合茶屋,傳達「希望種子」的象徵,值得民眾到峨眉鄉天主堂觀賞,享受浪漫台三情。
蓬萊國小賽夏美的巡禮 明羅東登台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10 07:55 聯合報 記者張裕珍/苗栗報導
苗栗縣南庄鄉蓬萊國小學生與部落族人明天起展開5場巡演,以巴斯達隘祭儀為主題,25日壓軸場回到苗北藝文中心演出。 圖/蓬萊國小提供
賽夏族神秘色彩濃厚,苗栗縣南庄鄉蓬萊國小為傳習、發揚賽夏文化,暑假與部落族人展開5場巡演,傳統歌謠融合創新樂音的歌舞演出,明天將從宜蘭羅東展演廳起跑,25日壓軸場回到苗北藝文中心演出,歡迎聆賞。
蓬萊國小校長黃文昭說,校方長期致力賽夏文化傳習,深知文化傳習是件「今日不做、明日後悔」的工作,這幾年孩子有機會參與「原民之夜」站上國父紀念館舞台,點滴累積表演經驗,去年底與社區討論後決定推出專屬巡演。
從深度傳習活動到舞台形式巡演,黃文昭認為,賽夏族生性內斂保守,帶著神秘色彩,外人較不熟悉,巡演主題以巴斯達隘祭儀為主,邀部落中壯年族人、耆老參與,安排長輩帶著孩子傳唱傳統歌謠,傳承氛圍溫馨。
巡演上半場演繹傳統祭儀歌曲、舞蹈,下半場結合新元素,加入木箱鼓、烏克麗麗、吉他與小提琴等,巡演名為「opoeh na bo:ong.SaySiyat美的巡禮」,總長105分鐘,傳統不失創新的演出,盼讓觀眾耳目一新。
「族群認同在孩子心裡埋下種子」,黃文昭看見孩子成功累積舞台經驗,「學習是可造就的」,也有感潛移默化中,孩子逐漸提升對族群的認同,「能認同自己的根很重要」,利於族群正向發展。
黃文昭說,36名三到六年級學生、5名國中生、10名族人加入巡演,每周三下午齊聚校園練習,明天首場在宜蘭羅東展演廳,接著往花蓮、台南與豐原演出,最終場25日晚上7點半回到苗北藝文中心,開演前2小時索票。
南庄
公館紅棗 15日前預購不漲價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10 07:53 聯合報 記者范榮達/公館報導
苗栗縣公館鄉紅棗躲過尼伯特颱風,枝頭結實纍纍,逐漸邁入盛產,今年產量減三成,但果實大小及品質提升,價格調漲一成多,鄉農會收購的紅棗要求農藥零檢出,讓消費者吃得健康安全。
公館鄉種植紅棗約六十公頃,鄉農會總幹事韓鴻恩說,今年1月寒害及4月的雨水,產量略減三成,市價從去年1台斤150元到160元,漲到180元左右,不過,品質有提升。
農糧署、苗栗區農業改良場及鄉農會輔導安全用藥及合理化施肥管理,也有吉園圃、產銷履歷、台灣農產品生產追溯(QR code)認證,利用智慧型手機掃描QR code,生產農民、地點及栽培管理方式等資訊一目瞭然。
鄉農會收購的紅棗要求三百多種農藥零檢出,7月15日前預購不漲價,維持1台斤140元,專線037-233908。
他從護理轉務農 無毒紅棗連續得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10 07:53 聯合報 記者范榮達/公館報導
農委會百大青農邱俊閔堅持無毒種植紅棗,不僅建立口碑,也贏得父親的肯定與信任。 記者范榮達/攝影
農委會今年百大青農得主邱俊閔6年前從零開始,翻轉父親邱順財的慣行農法,無毒種植紅棗,最近兩年評鑑得名,品質備受消費者肯定,也贏得父親的肯定與信任,並以他為榮。
36歲的邱俊閔從小沒接觸過農事,學的是護理,出社會馬上到醫院工作,從沒想到有一天會從農,邱俊閔說,6年前結婚時,醫院規定夫妻不能在同一單位,父親又腰痛,因此決定回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種紅棗。
他跟著父親做,也到鄉農會及苗栗區農業改良場上課充實知識,才了解現代農夫不僅是冒著大太陽工作的辛苦,還有行銷及搭配觀光休閒等功課,必須「多才多藝」。
「一開始父子有『衝突』,我也有挫折感」邱俊閔表示,醫院工作10年,專門照顧病人,尤其近來食安問題連環爆,讓他深感無毒種植紅棗的重要,與父親慣行農法相違背,尤其是病蟲害發生,產量不如理想,父親怪罪他時,更讓他挫折。
邱俊閔堅持不用農藥,紅棗有蟲蟲危機,還要冒著大太陽捉毛毛蟲,他不以為苦,終於有代價,去年紅棗品鑑頭等獎,最近獲得第三屆百大青農,父親也改觀,肯定他的成績,信任他管理果園,尤其消費者會認明並回頭來購買農藥零檢出的紅棗,「這就是我做農的成就感」!
食安
公告版位
- Jul 10 Sun 2016 16:36
桃竹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